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1日
“四位一体”打造产教融合新样板
——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持续深化“党建+智慧”育人模式
  本报记者 张士君 通讯员 李刚强 张 瑜
  近年来,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立足学科特色,创新实施“党建+智慧”双轮驱动战略,通过“机制创新、教学改革、科研攻坚、服务升级”四位一体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 建强产教融合智慧堡垒
  该学院创新构建“四联”工作机制,打破校地、校企、校内壁垒,形成协同发展合力。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深度融合,建立“自学+集中学+实践学”三维学习体系。通过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举办院士讲堂等举措,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在申硕攻坚、师者匠心传帮带等重点工作中,党员骨干冲锋在前,成功突破学科建设瓶颈,学院党委连续3年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下属党支部获评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智慧赋能育英才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高地
  该学院将“人工智能+”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操作系统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核心课程中植入科学家精神、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创新“党员教师+学生团队”竞赛机制,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45个、省级奖项 251个。实施“导师+学生”结对计划,2025届毕业生中 6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成为选调生或进入国企优质岗位。牵头建设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3名,1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创新驱动破瓶颈 打造产教融合科研引擎
  该学院确立党建强科研、科研促党建工作导向,构建“需求引导—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领域,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横向合作项目37项,完成成果转化3项,转化金额5400多万元。张俊明博士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款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仪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填补行业空白。“5G+智慧照明”项目入选河南省首批5G示范项目,VoIP技术获省专利奖,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50%、年增效益超2000万元。近3年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
  服务升级助发展 谱写产教融合时代新篇
  该学院组建以博士党员为核心的“AI+信息技术”专家服务团,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党建翼联协议30多个。牵头制定《智慧灯杆技术条件》团体标准,填补河南省空白。启动《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交换技术规范》编制。深入30多家科技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攻克智能生产优化、数据安全防护等技术难题20多个,开展数字技能培训12场次。开展智慧助农行动,制作智慧农业教学视频,提供无人机植保、智能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学生参与驻马店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23个,完成企业委托开发任务47项,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黄淮智慧”。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彰显“党建红”与“智慧蓝”交融迸发的澎湃动力。黄淮学院持续深化“党建+智慧”育人模式,努力打造新时代产教融合的“黄淮样板”,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