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创新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本质安全能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综述
    应急集训,争分夺秒。

    预防液化气瓶火灾安全演练。

    安全重于泰山,防范始于未然。

    企业召开安全生产动员会,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十四五”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交出了一份“事故总量大幅下降、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群众安全更有保障”的优异答卷。
  5年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防灾减灾救灾成效凸显,年均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0.28%以下;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县级以上装备达标率和专业救援队伍防护装备配备率均达100%。
  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全市已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应急救援网络。数据显示,市本级拥有应急救援队伍45支2959人,县区级103支15571人,乡镇级204支5934人,村级2883支50109人,形成了规模适度、覆盖全面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民生保障社会救助更加有力。2021~2024年累计争取上级救助资金16224.3万元,其中紧急生活救助1.1万元,倒房重建及过渡期救助39.2万元,冬春救助16184万元,惠及群众113.84万人次。
  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一再强调,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从基层抓、从基础做”,并将“能力强、体系全、工作实”作为衡量检验基层应急工作成效的“标线”,为全市上下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此背景下,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这对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一套层次分明、标准具体、任务量化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蓝图迅速铺开。在县区层面,聚焦“储备保障”,要求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调得出、用得上。在乡镇(街道)层面,创新推行“1+4”应急管理体系模式。即以乡镇应急管理委员会为统领,配套建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指挥平台四大支柱。明确由乡镇平安建设办公室承担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日常职责,并配备3至5名专职人员,解决了基层“无人办事”的问题;同时,要求建设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打通了应急资源下沉的“末端循环”。在村级(社区)层面,构建“1+3”应急管理前沿阵地。即成立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站长的安全劝导站,并整合组建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应急网格员3支队伍。他们既是风险排查的“前哨”,也是安全知识的“宣传员”,更是先期处置的“尖兵”。
  “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建有乡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04支5934人,村级应急救援队伍2883支50109人;乡镇物资储备库达234个;村级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应急网格员总数达19497人。基层应急管理的“毛细血管”得以疏通,“神经末梢”被有效激活。
  坚持固本强基筑牢基层基础
  面对过去基层应急救援装备不足、技术落后的短板,市应急管理局主动作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申报并落地实施了《驻马店市基层防灾能力提升项目》。“十四五”以来,该项目利用增发国债资金,总投资高达1.778亿元,为市、县、乡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扑救、抢险、救援、保障等4大类共计7579台(套)先进装备。这批装备的投入使用,如同为救援队伍配备了“千里眼”“顺风耳”“钢铁臂膀”,极大地弥补了基层应急救援装备的短板,显著提升了各级队伍在应对复杂突发事件时的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和自我保障能力,实现了从“赤手空拳”到“武装到牙齿”的质的飞跃。
  “十四五”以来,我市紧跟时代步伐,向科技要战斗力,向改革要效率,不断为基层应急管理注入新的动能。一方面,智慧应急构建“最强大脑”。我市已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这一平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整合了公安、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气象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打破了“信息孤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实现了对风险隐患的“发现—预警—分析—决策—消除”全流程闭环管理。一旦有险情,指挥中心能够“一图感知”“一键调度”,大大提升了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优化服务,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在应急管理的源头——行政审批环节,市应急管理局大力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模式,将所有审批事项纳入全流程网上办理。此举不仅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以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审批,从源头上减少了安全风险,实现了审批服务零投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取得的成果是阶段性的,未来的工作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耕:
  一是坚持固本强基。持续推动乡镇(街道)应急委员会及应急办公室的规范化、实体化运行,确保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职责、有能力”。二是深化科技融合。进一步升级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探索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通信保障、智能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三是强化预案演练。针对基层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修订完善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常态化开展实战化演练,提升协同处置能力。四是普及安全文化。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提升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层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