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新理
初冬微寒,市区风光路中段的北京商场却暖意涌动。绿植花墙错落有致,艺术座椅点缀其间,水景与灯光交织成趣。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驿城区人大代表、北京商场董事长刘慧翔近30年的坚守与探索。
“把顾客当家人。”这不仅是北京商场的服务理念,还是刘慧翔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初心。她将便民服务区、水质净化设备、环卫工人取水点、宠物寄存室融入商场改造,让商业空间成为社区的延伸。在她看来,“商业的本质不仅是交易,还是人与人的连接”。
风光路商圈曾见证驻马店商业的辉煌,然而随着城市多中心化的发展,风光路商圈逐渐陷入“成长的烦恼”:道路单行道造成停车难、业态陈旧、年轻客群流失……“我们不能让风光路商圈成为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刘慧翔说。
“如何对风光路商圈进行全面升级?如何打造市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引领消费潮流?”在刘慧翔看来,要实现风光路商圈的振兴,就必须对症下药,既要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硬伤”,也要谋划长远发展的“软实力”。
良方一:打通“血脉”,破解交通桎梏。单行道、行车难、停车难是制约风光路商圈发展的首要瓶颈。刘慧翔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在《关于市风光路加强“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治理及恢复机动车双向通行的建议》中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她详细阐述了实施双车道行驶的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如果建议得以实施,可优化风光路商圈区域交通环境,改善通行效率和区域交通微循环,减少市民出行绕行距离。
良方二:融入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刘慧翔敏锐地抓住风光路商圈与社区共生共荣的关系。她建议,要准确定位风光路商圈特色,充分利用新华街道、人民街道辖区常住人口众多的优势,将风光路商圈的升级改造与满足居民日常高频需求紧密结合,打造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风光路商圈的繁荣根植社区、服务社区。
良方三:业态升级,瞄准“年轻力”与“新潮流”。面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流失,刘慧翔开出的“药方”是大力引入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她多次建议,风光路商圈应适当引入个性化品牌、直营店、年轻人青睐的消费店等新型商业形态,重点发展娱乐、亲子、社交等能提升消费品质的业态。倡导培植“文创经济”,丰富“夜经济”,旨在将风光路商圈从传统的购物街转型打造成集文旅体验、社交互动、品质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客厅,真正让风光路商圈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夜晚亮起来。
“在依法履责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称号,还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刘慧翔认为,人大代表的身份意味着必须主动作为,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维护民利,才能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驰骋商海几十年,刘慧翔始终保持低调、谦和、奋进的姿态。她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不断思考如何推动风光路商圈提质升级,始终将企业经营与履职实践紧密融合,用履职中洞察到的民生需求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用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反哺履职建言的深度与精度。
“经营企业不是追求利润和规模最大化,而是为了城市更美好,推动社会共同进步。”刘慧翔的这句话,道出了她作为企业家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下的核心价值追求。
当前,驿城区正通过党建引领的商圈治理模式,稳步推进风光路商圈的振兴计划,并通过增强服务功能、举办特色品牌活动、塑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等措施,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为风光路商圈会聚商机、提升人气、重塑品质。在刘慧翔和其他人大代表提出系列建议的基础上,一幅清晰的风光路商圈发展蓝图正在展开:以北京商场为核心支点,联动辐射周边商业,依托核心地段的集聚效应,大胆探索和实践夜间经济、外摆经济、直播经济等创新模式,全面点燃风光路商圈“新经济+新业态”的强劲消费引擎。
从风光路商圈破旧立新的精准代表建议到业态升级的躬身实践,从破解行车难、停车难的“硬联通”到打造便民生活圈的“软融合”,刘慧翔用近30年的坚守与奋斗,诠释了基层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与为民情怀。
如今,行走在逐渐焕发新生的风光路商圈,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商业的回归,还是一种城市活力的重生。刘慧翔用实际行动证明:风光路商圈并非注定衰落,只要找准方向,勇于探索创新,同样能绽放超越过往的璀璨光芒。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基本保障底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为推动驿城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代表力量。”刘慧翔这番朴实无华的话,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
致虚极,守静笃。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刘慧翔默默守护着自己的企业、守护着风光路商圈岁月变迁。万物并作,“她”以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