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7日
芦庙乡卫生院
橘井泉香涵特色杏林花发满襟怀
    芦庙乡卫生院——中西医并重,守护健康。

本报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张新贞


  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芦庙乡卫生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精准聚焦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急难愁盼问题,以中医康复理疗馆和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为双引擎,以顺河村卫生室“岐黄康养中医阁”为基层示范,通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品质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辖区居民铺就了一条便捷可及、温暖人心的健康之路,成为河南基层医疗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四五”发展纪实:特色医疗绽放新光彩
  “十四五”期间,芦庙乡卫生院以中医康复理疗与预防接种为两大支柱,通过基础设施提质、人才队伍培优、服务模式创新“三轮驱动”,成功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升级,书写了基层医疗改革的生动篇章。
  基础设施升级:构筑现代化服务新空间
  中医康复理疗馆焕新升级,科学设置针灸推拿室、艾灸治疗室、康复训练区等功能单元,引进智能牵引床、中药熏蒸机、深度热疗机等先进设备,形成“中医外治+康复理疗”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建立从预约、登记、接种到留观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特别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配套儿童保健室,创新推出“预防接种+中医调理”特色服务组合。
  顺河村卫生室“岐黄康养中医阁”精心打造中医文化传承室、体质辨识区、特色治疗区等沉浸式服务场景,日均接诊量稳步提升至60人次,成为周边居民信赖的中医健康驿站。
  人才队伍建设:中西医融合育英才
  创新实施中西医并重培养计划,8名西医骨干系统接受中医理论培训和临床实践,成功实现“西学中”转型;引进3名知名中医师,构建起“老中青”传帮带的人才梯队。
  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获授“透灸技术临床培训基地”,通过专家坐诊、技术帮扶、学术交流,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
  服务模式创新:降费提质暖民心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创新推广中医日间病房、单病种标准化诊疗路径,其中颈椎病患者次均费用较传统西医治疗降低40%,全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8%,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为辖区居民建立全覆盖的电子健康档案,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专题讲座等惠民活动,患者综合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6%的高位。
  【温暖医事】
  茨元村于大娘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多年,经过3个疗程的系统治疗(包括针灸、牵引、中药熏蒸等),现已恢复日常劳作能力,脸上重现灿烂笑容。
  针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问题,创新应用“三伏贴”冬病夏治方案,2024年数据显示患儿发病率显著下降42%,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预防接种门诊引入小儿推拿退热手法,使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3.2%降至1.5%,为孩子筑起更安全的免疫屏障。
  “十五五”发展展望:构建基层健康新生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芦庙乡卫生院将以“十五五”规划为蓝图,持续深化医防融合,加速智慧医疗建设,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全力构建“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智慧赋能”的基层健康服务新生态。
  智慧医疗赋能:AI引领精准健康管理
  计划于2026年前在“岐黄康养中医阁”全面建成AI辅助诊疗系统,通过舌象、脉象智能分析生成个性化中医调理方案,同步实现疫苗接种禁忌症的智能筛查。
  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疫苗精准接种深度融合,根据居民体质辨识结果动态优化健康管理方案,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
  医防融合升级:打造全周期健康服务
  将中医药全面融入基础医疗、急诊急救、预防接种、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环节,打造“中医特色鲜明、服务多元整合”的新型服务模式,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积极牵头组建“豫南基层医疗联盟”,以“岐黄康养中医阁”为示范基地,推动成员单位在设备共享、人才交流、数据互通等领域深度合作,促进区域基层医疗服务同质化、标准化发展。
  “基层医疗的突破之路,在于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院长刘华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将继续深耕中西医融合创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承古纳今、防治结合’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基层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芦庙乡卫生院将持续聚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增进全县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