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盛景。(资料图片)
粉条销往全国。
老王坡高标准农田。
蔬菜大棚里的辣椒挂满枝头。
菜薹远销港澳。 本报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苗新辉
“十四五”期间,西平县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等农村核心任务,农业增加值稳步攀升、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和美乡村底色鲜亮,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政策惠民、乡村宜居的壮丽画卷。
一、夯实粮安根基 产能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西平县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21至2024年,全县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累计产粮436.75万吨,其中2023年粮食总产量120.9万吨,创历史新高。在2024年遭遇极端天气后,仍实现粮食总产量97.49万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筑起“丰收基石”。五年来累计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36.57万亩,总投资超7亿元。至2024年,全县高标准农田8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49%,覆盖13个乡镇。高效节水灌溉、机井等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4203眼存量机井排查整改,农田抗旱防涝能力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领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88.61%提高至2024年的89.62%。全县农机总动力134.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4.25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100台,建成粮食烘干中心3个。杨庄乡粮食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1000吨,有效破解粮食晾晒难题。
二、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品牌亮起来
畜牧业提质增效,持续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年产能稳定在150万头,2024年存栏82.8万头、出栏126.2万头。草食家畜产业快速崛起,跻身全省养牛大县和肉羊大县培育县行列,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20多家,2024年肉牛存栏2.5万头,奶牛存栏2万头、日产奶量超300吨。
畜牧机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汇聚近50家制造企业,年产值达30亿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畜禽养殖设备生产基地。
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增长极。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7万亩,培育养殖主体43家,建成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河南浩欣种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加州鲈鱼省级良种场,成功举办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现场会、中原加州鲈产业发展峰会等4场盛会,西平被认定为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活力。
特色种植提质扩面。获评国家级蔬菜生产重点县,蔬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07万亩,2024年总产量86.8万吨,品种有30类200多个。“西平小麦”“西平红薯”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累计获绿色食品证书36个、农产品认证85个,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协同发展,预计2025年产量分别达18.4万吨、2200吨,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
三、乡村展新颜 宜居更和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抓手,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100%。全县95%以上行政村安装路灯,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7座,创成“千万工程”示范村13个、“四美乡村”示范村82个。宋集镇入选全省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个村获评省级示范村。在“面子”和“里子”的提升中,在“口袋”和“脑袋”的富足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速落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县注册农民合作社2788家、家庭农场4948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通过“政银担”机制累计融资6446万元,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牢固。建成县级农产品追溯指挥平台,14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接入国家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监管。累计抽检蔬菜、瓜果样品超1.3万批次,“瘦肉精”检测近10万头份,合格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4%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四、荣誉见证奋斗 新程再启华章
“十四五”期间,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先后获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畜牧业发展先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等省市级荣誉,被评为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示范基地、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先进单位。郭国选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多项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平县农业农村局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聚焦粮食安全根基筑牢、乡村产业全链升级、人居环境美丽蝶变等关键领域,计划投入18亿元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精心培育肉牛、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持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