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水共融。      
风光如画。      
枝头欢歌。      
    提升生物多样化保护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漫步在驻马店街头,蓝天如洗、白云如絮,令人心旷神怡,市民朋友圈里竞相晒出“驻马店蓝”靓照,这是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直观体现。“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改善行动,创新“部门联防+科技预警+技术帮扶”机制,聚焦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精准施策,形成了一套科学精准、高效协同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   
  环境空气质量是民生幸福的底色,更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成色与后劲的关键标尺。“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省、市部署要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健全工作机制,以攻坚之姿、创新之策、实干之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成就,为驻马店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优,在空气质量改善上实现“历史性跃升”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关键指标连年向好,蓝天白云从“奢侈品”变为“常驻客”。2025年1月~10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较“十三五”末同期下降21.4%;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26天;重污染天数2天,同比减少5天,三项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升”,标志着我市大气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PM10、SO2、NO2、CO、O3等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居全省前列,我市9个县有望全部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区域整体环境容量得到有效提升,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更是我市绿色发展转型成效的最直接体现。   
  调,在结构优化调整中找准“源头突破口”   
  “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将结构优化调整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我市先后完成华中正大、天方药业、泌阳县联合板业等企业的搬迁改造升级,深入开展高新区化工园区、西平县塑料制品企业集群等工业企业的治理能力提升专项整治,推动产业集群规范化、绿色化发展。依法依规推进河南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7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化炉的彻底拆除,并完成37家落后低效产能企业的淘汰退出,从源头上大幅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在能源结构清洁化方面,我市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全市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40万平方米,有效减少了散煤燃烧污染。圆满完成20.2万户“双替代”供暖改造,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积极推动农业领域能源革命,目前全市累计完成17家食用菌企业“双改”和1500座烟叶烤房“电代煤”。同时,动态调整市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加速构建。   
  在运输结构绿色化方面,我市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动货物运输向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公转铁”“海铁联运”,鼓励大宗货物优先采用铁路运输。“十四五”期间,马庄铁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豫龙同力水泥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全面恢复启用,运输效率提升,排放显著降低。创新联合宁波舟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舟山港号”铁海联运班列,打开了通往沿海港口的新通道。为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与污染,国道230正阳县城区绕城改建、国道107驻马店境东移改建等城市环线项目加快推进。同时,我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充分发挥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2024年全市新增新能源车辆超过2万辆,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升,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锻造“科技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科技要效能,向管理要空间,全面提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水平。   
  智慧监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我市科学谋划,建成并完善了市、县、乡三级贯通的大气污染智慧监管平台和指挥调度体系,整合气象数据、蓝天卫士、在线监测、周边形势等多源信息,实现“一图统览、一网统管”体系。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包括4个国控站点、20个省控站点、182个乡镇(街道)站点,以及97个空气微型站点。持续开展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科学指导保洁作业。在餐饮油烟监管领域,我市推进大中型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建成油烟在线监控平台11个,完成1330家餐饮企业在线监测设施安装并联网,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这套“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全天候推送高值热点和突出问题,有效支撑了大气污染的精准溯源、靶向施治,切实把数据“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工业污染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聚焦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我市以水泥、砖瓦窑、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污染物治理设施、有组织排放管控、无组织排放管控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按照“可替尽替、应代尽代”原则,积极推进涉VOCs企业原辅材料替代。目前,全市累计完成139家企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持续加大无组织排放整治力度,全市7家涉及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的企业已全部按时完成相关任务。积极指导涉VOCs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目前,全市累计完成24家企业VOCs废气有组织、无组织综合治理。   
  精准帮扶与科学应对机制日益完善。创新实施工业企业常态化帮扶机制,我市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企业负责人向治理水平高的同行对标学习,让企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目前,全市已培育绩效分级A级企业8家、B级企业55家、绩效引领性企业9家,这些环保“优等生”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享受差异化管控政策,树立了正向激励的标杆。同时,规范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流程,对列入应急减排清单的涉气企业全部制定“一厂一策”差异化管控措施,避免“一刀切”。建立重点区域责任管理制度,对国控站点周边2公里内污染源建立清单台账,实施“一点一策”和分包制、巡查制机制,全力保障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有力推进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提升。   
  韧,在应对结构性挑战中谋划“长远新篇章”   
  从攻坚克难的“负重前行”到蓝天常驻的“岁月静好”,一项项务实举措,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技术突破,共同铸就了“十四五”期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辉煌篇章。这些成果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也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夯实了“稳”的基底、积蓄了“进”的动能、塑造了“新”的优势,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展望未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全力推进洪汝河复航工程,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清洁运输比例。在巩固“十四五”规划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谋划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更有效的减排路径和更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蓝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