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国森 通讯员 宋超喜 周芬芬
  10月31日,在新蔡县月亮湾公园文体广场舞台上,市级非遗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齐效兰一袭素衣,一副简板,唱响了河南坠子经典剧目《回龙传》。她以沉稳的台风、富有韵味的唱腔,将一段民间传奇演绎得真切动人,台下观众沉浸其中,掌声不时响起,让观众借此领略了非遗项目河南坠子的魅力与风采。
  新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新蔡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研究制订《新蔡县“非遗新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的新路径,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努力让非遗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资源“活”起来。新蔡县非遗资源丰富而多元。国家级非遗“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疗法”传承百年,疗效显著,省级非遗扁担戏、省级非遗蔡州酒酿造技艺、省级非遗顿岗油馍等39项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新蔡县的文化基因库。
  如今,这些非遗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该县通过认定22名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省级传习所1家、市级传习所2家,让非遗传承有了坚实的依托。值得一提的是,毛氏济世堂已从传习所发展为集中医诊疗、非遗传承于一体的中医院,在传承脱骨疽疗法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非遗专利膏贴广受患者好评,有力展现了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传承方式“新”起来。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助力非遗“出新”“出圈”更“出彩”,新蔡县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培育了4家县级非遗工坊,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场景。
  该县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新模式,不断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蔡州酒酿造技艺非遗工坊,游客不仅能品尝美酒,还能参观酒文化产业园,感受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创意融合。目前,蔡洪坊酒文化园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水上漂酱菜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通过举办职工技能大赛,让古老的制作技艺薪火相传。
  顿岗油馍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已举办40多期DIY活动,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感。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顿岗油馍制作技艺建设的顿岗油馍非遗文化主题店,深度融合传统非遗与餐饮体验,店内通过历史壁画、特色插画生动展现非遗技艺与品牌故事,并设有非遗展示区和伴手礼专区,全方位呈现省级非遗顿岗油馍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目前,该店计划吸纳麦仁糟、香煎粉条等地方特色非遗名吃,打造新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名店,让游客一站式体验新蔡县非遗美食文化,让非遗拥有更多烟火气。
  传播途径“宽”起来。走出深闺,走向大众,是新蔡县非遗传播的生动实践。该县积极组织传统曲艺项目快板艺术传承人进公园、进社区,开展公益课堂40多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河南坠子《杨靖宇别家离乡》《回龙传》等非遗节目走出新蔡,在省级展演和马街书会上大放异彩;李氏泥塑作品《铡美案》获驻马店市廉洁文化一等奖,不断刷新着新蔡县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新蔡县作为河南省杂技之乡,杂技艺术表演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市级非遗徐家班杂技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屡获国内、国际杂技表演大奖,成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品牌。目前,新蔡县有各类杂技表演团体60多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收入1.2亿元。该县成立了新蔡县冰上职业艺术学校,大力打造杂技品牌,力促非遗焕新、文旅出彩。
  此外,该县还在春节、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非遗主题活动10多场,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赛事与展览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节庆生活,进一步激发非遗传承人传承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非遗传承发展增添新活力。
  如今,在新蔡县,古老的非遗正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陈列品,而是可品尝、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盛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新蔡县非遗持续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