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代廷伟 通讯员 马莉冉 张付九
检察权由人民赋予,必须为人民行使、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市人民检察院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把人大监督、民主监督作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把代表委员联络工作作为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回应民盼、凝聚共识的关键桥梁。
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通过系列务实举措,让代表委员监督更深、参与更实、互动更畅,交出了一份联络工作与检察履职深度融合的亮眼答卷:累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36人次走进检察机关参与办案,意见和建议办理满意率持续保持100%,两起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度参与的案件获评省级典型案事例。
构建“一盘棋”格局 做实联络工作
为做实代表委员联络工作,该院先后制定了《关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的规定(试行)》等,细化责任分工,规范联络流程,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该院试行市级院检察长联系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院班子成员和县级院检察长联系驻地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联系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员额检察官联络县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四级联络”机制,通过网格化对接,实现辖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落地见效。
“当天提出的建议,当天就收到了检察院的书面回应,这种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履职更有动力。”一名市人大代表说,“我在全市两会期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检察机关已经连续三年做到了当日审议、当日书面回函,这也成为我市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监督的鲜明标识。”
实践中,该院注重着力锻造专业联络队伍,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干警沟通、答疑、答复能力,并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成效纳入个人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形成“人人重视联络、人人参与联络”的良好氛围。
打造“零距离”平台 畅通互动渠道
“几次走进检察机关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过去的印象。现在通过参加检察开放日、案件听证会等活动,让我对检察机关的职能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一名受邀参加活动的政协委员表示。
近年来,该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线推进。一方面,“请进来”沉浸式体验,举办检察开放日、公开听证、案件评查等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检察机关,亲身体验、零距离感受检察履职过程,增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检察工作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走出去”倾听民
声,在两会、春节、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走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89人次,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该院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互动模式。线上,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联络群等平台,累计推送检察动态2664条,定期寄送《驻马店检察》期刊,开设《代表委员看检察》专栏,实现“指尖上”的常态互动。线下,挂牌运行“民‘驻’检心”工作站,邀请3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驻,为49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立履职档案,开展座谈、交办等活动6场,有效凝聚“人大+政协+检察”的监督合力。
聚焦“高质量”转化 夯实履职根本
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成果转化。该院致力将人大代表的好建议转化为检察好案例,助力办案质效提升。
2023年2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祁兴磊在泌阳县人民检察院调研时,向该院提供了梁河流域存在水体污染问题的线索,并提出了促进梁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的建议。泌阳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开展案件化办理,向6家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筹措资金100多万元,通过整治,昔日“问题河”焕发新生机。
“检察建议对象精准,行政单位正视问题,这才是综合治理的意义所在。”同年8月29日,受检察机关邀请,参加梁河流域污染治理综合评估的祁兴磊感慨。该案的成功办理,也成为人大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治理实效的生动范本。
2024年以来,该院从人大代表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中梳理筛查出涉及公益诉讼线索36件,经审查后依法立案调查17件,其中11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
推动“检察建议”与“两会提案”双向转化是该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履职抓手。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该院依据代表委员联络机制,协助全国人大代表王红艳、祁兴磊起草《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全面综合保护的建议案》和《关于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案》,有效推动检察履职成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拓展。
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与检察机关履职过程中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内容交会融合时,更是成为服务决策、推动治理的“金钥匙”。
2024年,该院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犯罪预防的调研报告,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肯定,河南省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批示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
该院通过做实做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不仅畅通了接受监督的渠道,更汇聚了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生动诠释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