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我市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导致田间土壤湿黏,无法及时腾茬,大麦播期预计较往年推迟5天~7天。针对当前不利墒情,为确保播种质量,大麦播种要坚持把好质量关,落实秸秆还田、深翻深耕、精细整地、种子包衣、镇压保墒“五大”措施,强化适墒、适期、适深、适量、适机“五适”播种要求。需根据墒情确定播期和播量,着力实现一播全苗。抓好冬前田管、病虫防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壮苗安全越冬,夯实明年丰收基础。
一、抢时收获腾茬,精细整地
1.依据土壤类型、土壤墒情、田间积水等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1)对于地势低洼且积水时间长的地块,应及时疏通沟渠排水降渍,尽早开沟排水或机械抽排;
(2)对于近几天田间没有明显积水,但土壤水分仍处于饱和的过湿地块,要结合开挖深沟,适时深松散墒、晾墒、除渍,及时散失耕层滞水;
(3)对于多日田间没有明显积水且天晴后地表很快露白的地块,待土壤墒情基本适宜时,抓紧时间进行灭茬、翻耕、抢时播种。
2.秋收作物收获后立茬散墒,不宜过早进田进行秸秆粉碎,以免造成土壤碾压。应根据田间墒情,适时进行深松或浅耙,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为精细整地创造适墒条件。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时进行秸秆粉碎灭茬,秸秆粉碎长度≤5cm,抛撒均匀。为缓解秸秆与幼苗争氮问题,应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5%~10%的氮肥,作腐解调节剂。
3.对秸秆还田地块,要针对秸秆粉碎不细、抛撒不匀、出苗率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行深耕整地,做到前茬作物秸秆切碎、撒匀、埋深、压实。深耕每隔2年~3年实施一次,其他年份可采用旋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连年旋耕易造成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大麦抗旱抗冻能力。
二、提高播种质量
1.纹枯病重发区,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地下害虫发生区,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毒死蜱等药剂;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科学配伍,适量配比,一拌多效。种子包衣拌种时,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促进大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大麦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5日,适宜播量为8kg/亩~9kg/亩,超出适宜播期范围每推迟2天~3天增加0.5kg播量,但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30万,避免群体过大增加后期倒伏风险,行距配置上选用宽幅匀播方式。
3.选择精量播种机进行作业,在高质量整地的基础上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cm~4cm为宜,确保播量精确、播深一致,力争实现苗齐苗匀。
三、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
要重视增施磷肥,以促进大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每亩施用50kg复合肥(15:15:15)。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秋季持续降雨导致养分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较大,每亩宜追施尿素5kg,以满足大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对养分的需求。
四、因地因苗制宜,促苗早发健长
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因苗开展冬前镇压、机械划锄,防旱防冻、促弱转壮。对底肥不足、叶片发黄且有脱肥症状的地块,适时适量追施速效肥料。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地块,及时浇好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