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汝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白大褂口袋里装着两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她就是田芳,一位用30年光阴守护万名患儿的“医生妈妈”,在新生儿保温箱与儿科病房之间架起生命桥梁的医者。
双科擎旗:以凡人之躯守护新生命
2024年寒冬,当新生儿科主任因骨折休养时,田芳主动扛起了“双科主任”的重担。那段时间,她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凌晨2时抢救呼吸衰竭早产儿,清晨7时查房,主持两个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为保障医疗质量,她创新实施“双科联动查房制”,将新生儿科与儿科的诊疗规范有机融合,使严重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日缩短至5.8天。在流感高发季,她带领团队建立“儿科快速诊疗通道”,将发热患儿的接诊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护士长回忆:“有次连续72小时,田主任只在办公室的床上眯了3小时。”这种超负荷运转下,她依然保持着零医疗事故的记录,用凡人之躯筑起了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生命两难:孝道与医道的艰难抉择
2024年12月,当80岁的老母亲突发脑出血成为植物人时,田芳正经历着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时刻。面对ICU的病危通知书,她含泪将母亲托付给护工,转身投入窒息新生儿的抢救中。那夜,她在母亲床前守候到凌晨,又在晨会前擦干眼泪,准时出现在查房队伍里。4个月间,母亲经历4次脑出血、2次入ICU,她始终坚守岗位。最揪心的是母亲最后一次脑出血当天,她刚将呼吸衰竭的早产儿从死亡线拉回。赶往母亲病房的路上,救护车的警笛声与手机里患儿家属的感谢声交织,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医者仁心:24小时在线的生命热线
“田医生,孩子又发烧了。”深夜11时,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这样的场景,在田芳30年职业生涯中重复了上万次。她独创的“儿科急诊三色管理法”:红色代表危重患儿,10分钟内必须响应;黄色代表需观察病例,30分钟内给出处理建议;绿色代表普通咨询,2小时内回复。这套系统使夜间急症误诊率下降67%。官庄镇那个因心跳骤停被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的婴儿家长,含泪送来的锦旗上写着:您不是妈妈,却比妈妈更懂如何拯救生命。而她总说:“每个孩子的哭声,都是召唤我前进的号角。”
科室妈妈:用仁爱浇铸医者传承
在年轻医生眼中,田芳是“严师慈母”的完美结合。她建立的“晨会病例复盘制度”,要求每个医生都要准备“失误案例集”,通过剖析错误提升技能。但当下属家里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为怀孕护士调整班次,给困难职工子女垫付学费,连续5年资助3名医学生完成学业。护士小李永远记得,自己首次独立值夜班时,田主任默默在值班室守到凌晨。那张折叠床,见证了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生命刻度:30年守护的温暖答卷
三十载春秋,田芳救治患儿数万名,收到锦旗237面、感谢信412封。她的手机里存着1786名患儿家属的联系方式,微信好友中有327个“宝贝健康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医生用白发换来的生命奇迹,早产儿从500克长到健康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返校园,留守儿童在健康讲座后学会正确洗手。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在病房,田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查房。她的脚步依然坚定,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仍在不停振动。这位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者,正以她特有的方式,续写着新时代“光影医者”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