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新理
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人大代表+”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实现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零距离接触。(资料图片) 秋日的阳光洒在驿城区老街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门前,邓瓦房社区的几位居民面带笑容从站内走出来,就在半小时前,他们还是愁眉紧锁地走进这个不起眼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有困难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倾诉,由人大代表监督,我们很省心。”邓瓦房社区居民王景环说。
这正是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通晓社情民意优势,积极探索“人大代表+”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工作机制又一个生动实践的缩影。近年来,老街街道人大工委通过搭建多元化民意收集平台,拓宽“线上+线下”立体沟通渠道,真正实现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零距离接触。
线下,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履职平台,组织23名人大代表定期接待社区居民来访,倾听民声民意。线上,建立10多个微信群平台,实现居民有意见随时提、代表即时应。这种双线并行的模式,让人大代表得以全程参与社区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监督和化解,推动社会治理向多形式、常态化方向发展。
“人大代表与居民之间架起的是一座‘连心桥’,我们的代表大多是深受居民尊重的老党员、老干部,他们熟悉基层实际情况,能够在网格化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人大代表+’机制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精细,为我们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老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路冰清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老街街道电业新村社区时,人大代表朱法成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走访工作。作为老街街道23名轮值人大代表之一,他当天要走访5户居民。
“不能只是等居民来反映问题,我们更要主动走下去,倾听居民心声。”朱法成说。这种化被动“听”为主动“问”的工作方式,是老街街道人大工委探索“人大代表+联络员”机制的精髓。
近日,电业新村社区居民因在绿化带内种植蔬菜引发邻里纠纷。人大代表、社区干部、物业和社区民警迅速联动,通过耐心劝导成功化解矛盾,让社区重归和谐。2025年以来,人大代表深入网格调研,与居民、网格员协同沟通、同步履职,已办结网格微实事25件,参与调处纠纷12起。
9月11日,在市第十一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传活动正在举行。驿城区人大代表、市第十一小学校长蒋琴亮为师生讲解防电信诈骗相关知识。因辖区有9名人大代表是中小学教师,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就组织代表联合公安派出所、综治中心、司法部门等走进校园和社区开展宣传活动。2024年以来,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已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等活动20多次,现场解决群众疑难问题10多个,有效增强了广大居民和师生的法治意识。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然这堵心事情还不知道啥时候能解决。”近日,老街街道天中社区居民刘女士握住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困扰她大半年的楼上住户噪声问题,经人大代表调解团队介入,很快就达成和解。这得益于天中社区创新的“三微”调解法:微网格织密“排查网”,实现矛盾早发现;微团队搭建“连心桥”,确保调解有温度;微机制筑牢“防火墙”,做到化解不反弹。如今,天中社区的调解室里少了争吵声,多了欢笑声。
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利用人大代表有声望、有威信的优势,号召他们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至目前,人大代表已参与协调、化解矛盾纠纷14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老街街道“人大代表+”工作机制,通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和身份特点,构建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人大代表履职的内涵,还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老街街道逐步健全了“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微信群等渠道收集民意后,老街街道人大工委及时分析研判,根据问题性质交给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并由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督办,最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群众。这种工作机制确保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据统计,自“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推行以来,老街街道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5%,群众满意度从之前的89%提升到96.7%,信访量同比下降43.2%。这些数字背后,是基层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
老街街道“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实践中的生动体现。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大量具体问题,还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让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能充分发挥作用,让人民群众随时都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