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一缕墨香长相伴
——记我与《驻马店日报》
    图为作者提供的剪贴材料。

  

□ 张 灯


  学生时代,我便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那时候就梦想着自己的文字能早日变成铅字。在跌跌撞撞的文学道路上,我就像个迷路的孩子,留下曲折而又断断续续的足迹。
  1988年,我在驻马店师专上学时,仅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过一些小短文。
  2003年12月10日,初冬时节,万木早已萧条。就在这时,我突然收到了《驻马店日报》寄来的“稿费通知单”和样刊。我急切地打开一看,上面印着我的作品《寓言三则》,题目旁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闻着报纸散发的淡淡墨香,仿佛闻到了阳春三月桃李的芬芳。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发表文章。从1990年毕业踏上教学岗位,到这篇文章发表,中间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一方面要花费精力应对工作的挑战,另一方面还想挤出时间酝酿心中藏着的文学梦想,可在文学创作上始终信心不足。教学之余,我曾不止一次翻看师专毕业纪念册,看写作课老师高万年给我写的毕业留言:“创作是苦海,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就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因此,在适应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环境后,我便在闲暇时试着重新写作。稿件常常是写了就投、投了就忘,在心里从不敢抱太大希望。没想到,是《驻马店日报》第一个接纳了我,发表了我的处女之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在《驻马店日报》发表了散文《家有柳树》、小小说《抓阄》等作品。后来,我开始倾向创作内容较简短的诗歌作品。2007年1月,我在《驻马店日报》发表了一首散文诗《教师》。这些作品的样刊,我至今保存完好。就连“稿费通知单”,我都复印下来,像珍藏奖状一样收在书柜里。这些文章的发表,增加了我写作的勇气和信心。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写了大量诗歌作品。只是这些作品写完后就放在草稿本上,没有整理投稿,带着几分自娱自乐的意味。
  直到2017年秋,学校调来一位新校长。这位赵校长是新蔡县作家协会的会员。得知我也是文学爱好者后,赵校长便热情地建议并推荐我加入新蔡县作家协会。加入县作家协会要求提供创作经历和发表作品情况,我把在《驻马店日报》发表的文章复印后提交,很快就通过了审核。加入县作家协会,让我这个写作的流浪汉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驻马店日报》又为我加入这个写作大家庭立了一功。
  加入县作家协会,对我的文学创作是极大的鞭策,也让我有机会向其他文学爱好者学习。通过与文友们相互切磋,我的写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看到许多优秀的文友不断发表作品,我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此后,我在文学创作上更加勤奋,陆续在《中华诗词》《中州诗词》《诗词月刊》《河南诗人》《河南文学》《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一些作品。在此基础上,我还有幸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等文学组织。
  《驻马店日报》是我文学创作的摇篮与加油站,更是我文学道路上的港湾。如今,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驻马店日报》对我的鼓励与认可,让我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走到今天。在《驻马店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特意写下这篇小文,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驻马店日报》散发出的那一缕墨香,已与我相伴20多年。未来,这份墨香还会更加悠长、久远!
  【作者简介】张灯,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