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驻马店日报》,我的良师益友
  □ 王卫中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对《驻马店日报》情有独钟——她是我34年的良师益友。
  1991年底,我转业到地方工作至今34个春秋。这些年来,我捧着散出阵阵墨香的《驻马店日报》,如饥似渴地欣赏着,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发表稿件800多篇,也多次获奖。
  回忆写稿的历程和收获时的喜悦,非常感谢驻马店日报社给我的一次次“充电”。2008年8月,由新蔡县民政局牵头,县文明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配合,针对城区商业门店、宾馆等服务行业的建筑名称随意性大,有的门牌名不副实,有的带有崇洋或迷信色彩等不规范现象进行集中整顿,我有幸参与其中。随后,我在写新闻稿件时,想起报社老师曾经讲过:“标题,犹如眼睛,大而明亮,含情脉脉讨人喜。巧妙的标题,是提高作品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关键。要巧用修辞手法制作标题。”于是,我把引题拟为“更名命名更文明 店美名美城更美”,主题为“新蔡县给城镇宾馆门店‘整容’”。这“对仗”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命题,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为其他通讯员在制作标题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被《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刊发。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位编辑曾对我说:“写人物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采访与写作的全过程,先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编辑与读者。”
  1994年5月,新蔡县韩集镇政府职工盛秀芝的丈夫张学冉在夜间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分子过程中被几名歹徒重伤,变成了植物人。9年间,盛秀芝承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煎熬,用人间真情让丈夫奇迹般苏醒,还学会了骑自行车、看书看报……她把两个儿子含辛茹苦地培养成才。采访时,盛秀芝一边向我叙述,一边用手绢抹去泪水。我被她真挚的感情、坚强的品质深深震撼。2003年春的一天,关于盛秀芝为痴呆丈夫撑起一片蓝天的新闻稿件在我心里悄悄酝酿。为了写好这篇稿件,我多次给编辑打电话请教。她热情而认真的指导让我豁然开朗。我融注真情于典型环境中,把主题人物写实、写足、写透。稿件历经多次打磨后,多家报刊以《当代妻子的楷模》《她为痴呆丈夫撑起一片蓝天》《平凡的爱》为题报道,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先后邀请盛秀芝夫妇来到《面对面》《都市报道》等节目录制,传递人间真情。
  我退休后,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除了关注新闻,还爱看副刊版面。我的处女作是一篇散文——《端午节的回忆》。副刊版编辑对我说:“写散文并不难,显著的特点是追求语言优美、生动活泼,平常多看看《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副刊版内容。”每当遇到优美的文章,我都收集起来认真研读。后来,我写的《晒红薯片》《杏儿熟了》《母亲的烤火盆》等10多篇散文屡获采用,也了却了我学生时期就有的文学作品见诸报端的夙愿。
  如今,我年近七旬,与《驻马店日报》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感情。她始终陪伴着我的平凡岗位,芬芳着我的平淡生活和业余写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指导、鞭策、鼓励着我,让我感受着她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创刊号上泛黄的纸页还留着晨露的气息,而今已化作她鬓边的一缕霜华。那些共同追逐的晨昏,早已不是简单的昼夜交替——是铅字里沉淀的春樱,是校样上跳跃的夏蝉,是读者来信中飘落的秋叶,是印刷机滚烫的冬雪。
  我愿做她羽翼下的气流,托起她每一次振翅的弧度。当她在思想的云端翱翔,我愿以汗水浇铸纸页为梯;当风暴席卷而来,我的胸膛永远是未墨的留白,供她停驻休整。我们共同耕耘的岁月,终将长成一片森林,每圈年轮都刻着:比翼,连理。
  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携手,以墨为舟、以笔为桨,在文字的江河中,驶向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