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2日
以赛促教结硕果 砺剑育才谱新篇
——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以赛育人”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士君 通讯员 朱施霖
  近日,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科竞赛捷报频传。联合培养研究生团队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团队三等奖;张静媛、徐文举团队斩获第十九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回首过去的一年,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在比赛中奋勇拼搏,获得国家级奖项47个,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新高。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聚的是学生的智慧与汗水,是老师的悉心教诲与无私奉献,更是该学院近年来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集中体现。
  以赛促教
  完善人才培养全链条
  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三课堂、六阶段、面向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竞赛训练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12个博士创新工作室,遴选一批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老师组建竞赛指导团队,完善人才培养全链条,激发师生创新活力和奋斗精神。王东云教授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30周年优秀个人;谢行博士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刘新玉博士入选“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攀登计划;石鹏博士指导的项目入选“创响中原”2025年河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名单。
  以赛促改
  开创竞赛工作新格局
  从选题立意、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到文章撰写、模拟答辩,该学院老师倾注大量心血,与学生一起研讨、攻克技术难题。
  近年来,该学院围绕“以赛育人”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其中,“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EIP-CDIO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自动控制原理》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机器人仿真与编程》入选省首届专创融合示范课程。
  以赛促学激励学生勇做弄潮儿
  为激励学生以赛促学,该学院制订红色工程师领航计划,建立“普及—提高—拔尖”的良性竞赛机制,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在竞赛中得到提升。23级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张建辉在比赛中受益匪浅。他说:“我在比赛中增强了心理素质,提升了科研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近3年来,该学院考研录取率逐年提升,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涌现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获得者刘孝满连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标兵;“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二等奖获得者贾子明用实际行动诠释勇于奋斗、不负韶华的青春担当,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并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以赛促用
  提升学以致用真能力
  在备战学科竞赛过程中,该学院重视发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秉承“博士工作室要向学生开放,科研项目要让学生参与,科研成果要与学生共享”的工作理念,实现科研和育人双丰收。郑洪宇博士承接的工业网络安全数据采集平台项目选拔20名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团队日夜奋战,最终在规定日期完成平台的搭建和调试工作,并得到用户认可;刘新玉博士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组建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的科研团队,让他们参与技术攻关和项目实施,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组认可;谢行博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攻坚克难,用项目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应用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带领学生发表论文10多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赖彦青博士表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自己的灵感,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据悉,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将学科竞赛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更多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家国情怀、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