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执中西医之笔 绘就健康蓝图
——记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石喜龙
  本报记者 陈文科
  “一针足三里,一针内关,扎下去没多久,患者腹痛的症状就缓解了。”9月15日,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石喜龙回忆起从业初期的经历,话语间满是对行医初心的坚守。自1998年进入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以来,他扎根临床一线多年,始终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在实践中磨合、在坚守中精进,用专业医术为无数患者缓解病痛,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的中坚力量。
  阴差阳错入行在质疑中坚守初心
  石喜龙与中西医结合的缘分,始于一场意外。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心中满怀对临床医学的向往,渴望循着纯粹的西医路径探索生命健康的奥秘。然而,命运的齿轮因“服从调剂”悄然转向——他被录入了早期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班,一个在当时尚属新兴领域的专业方向。彼时,中西医结合理念尚未普及,整个行业对这一新兴领域认知模糊,甚至存在诸多质疑。“刚入学时,我心里也犯嘀咕,不知道这个专业未来能走多远。”石喜龙坦言。起初的迷茫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探索未知的决心。
  1998年,石喜龙毕业后进入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首站便是急诊科,后来还担任了三年急诊科主任。急诊科的工作节奏快、病情复杂,每天要面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西医在急救领域的高效快捷,也让他意识到中医在某些病症治疗中的独特优势。“有一次,一名患者突发剧烈腹痛,西医检查暂未明确病因,疼痛难以缓解。我想到中医针灸,在确认穴位后,快速扎针,患者疼痛很快减轻。”这次经历让石喜龙更加坚定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信念。
  然而,在从业初期,中西医结合之路布满荆棘。“当时西医觉得中西医没法结合,中医也不愿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年轻人合作。”石喜龙回忆,面对行业内的排斥与质疑,他没有放弃,而是默默积累临床经验,将中西医知识逐一对比、实践。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个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案例,分析两种医学在治疗中的优劣,不断探索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方案。
  临床深耕27载用疗效打破认知壁垒
  从医多年,石喜龙始终扎根临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疾病。他曾进修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不断汲取中西医前沿知识,提升诊疗水平。
  在石喜龙的诊疗案例中,有太多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创造的“奇迹”。
  几年前,一名安徽患者因特殊原因无法到河南就诊,通过远程咨询向石喜龙求助。此前,该患者服用其他药物1个月未见好转,石喜龙结合西医检查报告和中医辨证,为其调整药方,仅更换两味药,患者病情便明显改善。“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简单把两种疗法叠加,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石喜龙说。
  还有一名额逆(打嗝)长达1年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几乎失去信心。经人介绍找到石喜龙后,他通过中医辨证,判断患者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开具了经典方剂四逆汤。“患者服用后,打嗝症状消失,多年未复发。”石喜龙说,后来患者再次出现类似症状,经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后,他再次用中药为患者缓解了病痛。
  直面行业挑战
  为中西医结合发展建言献策
  尽管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喜龙也清醒认识到行业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中医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剂型。“以前中医剂型主要是丸剂、散剂、酊剂、贴剂,服用和携带都不方便,汤剂还不易保存,熬制后放几天就容易变质。”石喜龙说,“近十年来,中医剂型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中药颗粒、提纯胶囊等,不仅提高了药物纯度,还方便患者服用和携带,但与西医丰富的剂型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传承与展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西医结合医师,石喜龙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他经常鼓励年轻医者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中医不仅是医学,还蕴含深厚的哲学思想,学习中医能培养整体思维;西医则能让医者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两者结合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他提醒年轻医者,学习中医需要耐心和毅力,周期较长,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中西医未来的发展方向,石喜龙充满信心。“近年来,中医门诊量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医、选择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他说,“未来中西医结合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中医会不断推进现代化,在剂型等方面持续突破;西医也会逐渐融入整体观,更加注重患者整体健康管理。”
  27载行医路,石喜龙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平台上,持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模式。“未来,我将继续立足岗位职责,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同时带动身边年轻医生共同精进医术,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助力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石喜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