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周 圆 唐诗凝
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
1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一个个刻进历史丰碑的名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灯塔,是托举国家前行的巍巍脊梁。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出怎样的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峥嵘岁月走来,这座精神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
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最新披露的一卷档案,确认了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牺牲的确切时间地点。
毛瑟手枪、柯尔特手枪、笔记本和表……就义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将人们的思绪带至85年前:弹尽粮绝时刻,这位铁血将军与敌人顽强战斗至最后一息;殉国的身躯被剖开,胃中那团无法消解的草絮,比任何呐喊更加灼烫。
不屈的抗争,凝结着一个民族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的顽强意志,蕴藏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
这是家国血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秋日北京,当阳光洒在邓玉芬雕塑上,人们仍能感受这位英雄母亲永恒的守望。
抗战爆发后,邓玉芬先后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为抗战献出了生命。
民族危亡之际,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拍打着每名中华儿女的心扉,激荡着穿越时空的回响。
这是浴血丰碑,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抗日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前,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这首诗。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与热血,做出坚定无悔的选择:
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40多万人先后奔赴抗战前线,26万多人埋骨他乡;
东北抗日联军在鼎盛时期有3万多人,至1940年仅剩不足2000人;
…………
扫码看全文 (据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