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平舆县东和店镇,有一位被乡亲称为“乡村中医能人”的医生。他便是张前程,一位用银针和草药守护基层健康的中医全科主治医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后,逐步成长为当地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带头人,他用8年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医者仁心铸医魂 乡村振兴践初心
“作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我的根永远在基层。”这是张前程始终坚守的信念。2014年,他系统学习了中医文化差异与融合路径。之后,他创新推出“四季养生茶饮包”,惠及3000多户乡村家庭。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张前程创新“三色健康管理法”:绿色代表健康人群,定期开展养生讲座;黄色代表慢性病患者,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红色代表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治疗。他牵头组建的“中医健康巡讲团”,累计开展乡村义诊127场,筛查出早期肿瘤患者19例,发现并干预高血压高危人群863人。
针药并用显神通 基层绽放岐黄术
“中医不是慢郎中,关键要找准病机。”这是张前程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精准中医”理念。面对郑州某三甲医院建议每月做纤维支气管镜的患儿,他运用“健脾化痰、通络散结”法,通过定制中药膏方配合穴位贴敷,使患儿症状一周内明显改善,半年后基本康复,累计为该患者节省医疗费用20多万元。在中医科建设中,张前程带领团队开展12项中医适宜技术,年服务量突破1.2万人次。他独创的“五位一体疗法”,中药内服+针灸通络+推拿松解+艾灸温阳+药膳调理,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效率提升至92%。2023年进修归来后,他引入“小针刀联合臭氧注射”技术,成功治愈顽固性颈肩痛患者47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9岁。
医德如山暖乡邻 银针草药传温情
在张前程的诊室里,挂着“仁心仁术”的锦旗,背后是食道癌晚期患者家属的深情。面对医院建议姑息治疗的患者,他运用“温阳散结、和胃降逆”法,通过中药调理配合心理疏导,使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家属动情地说:“张大夫给了母亲最后的尊严。”面对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张前程选择将更多时间留给患者。他创新“家庭医生工作站”模式,利用周末时间深入17个行政村,建立慢性病档案2300多份。为方便偏远村庄患者,他自费购买便携式针灸箱,开展“床边治疗”服务,累计行程超2万公里。
从扎根乡村中医人到百姓健康守门人,张前程始终以“振兴中医、服务基层”为己任。他常说:“医生的价值不在城市多大,而在能否成为乡亲们最信赖的健康顾问。”这位扎根泥土的中医人,正用银针和草药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医生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