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凯丰“金色扁担”
一头担农业科研 一头挑“田间前景”
本报记者 张 朝 陈 诚 焦 琳 文/图/视频
陈小立和农户探讨生产前景。

陈小立和市农业专家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扫码看视频

  一脚踩进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平舆县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里,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般密布延伸。正值抽雄吐丝的玉米挺立着青翠的秸秆,合作社负责人陈小立弯腰拨开叶片,仔细查看雄穗分化,额角的汗珠在烈日下闪光。目光扫过这片科技浸润的黑土地,陈小立直起腰,仿佛肩头正扛着一根无形的扁担——一头,是田垄里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种苗试验;另一头,则连着村里脱贫户日渐鼓胀的钱袋。
  成立于2014年的平舆县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以“科技+情怀”在转基因玉米实验、芝麻种植开发、土地流转创新等领域破局突围,已成为现代农业转型的鲜活样本。
  科技种粮 筑牢安全基石
  正是脚下这样的高标准农田,为合作社承担国家转基因玉米种植试验提供基础。今年,该合作社试种1000多亩农大778D、郑单958D、中科玉505D新品种,正和普通玉米比着长。“瞅瞅这株型,叶片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明显强于传统品种。”陈小立轻轻拨开玉米叶片,向记者介绍。
  田间地头,市农科院的专家正在指导社员识别虫情、科学施药。“当前,玉米已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关键期,转基因品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抗虫、耐旱等特性,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专家边走边解释。
  “以前全凭感觉,现在要看虫情、看天气、看苗情,科技指导真及时。”陈小立打心眼里感激。
  平舆县素有“芝麻之乡”美誉。其有黑土地优势,生产的芝麻品质好。合作社依托1000多亩芝麻种植基地,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引进豫芝 NS610、豫芝 ND837 等新 品种。“这些品种成熟期长、不落籽,含油量高。”陈小立如数家珍。更关键的是,合作社与本地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收获的白芝麻会被企业预先订购,无须担忧销售问题,实现“种植-收割-加工”闭环。
  赤诚反哺 乡亲钱袋鼓起
  “老徐两口子60多岁了,每天浇地能挣 300元,比闲在家里强多了。”陈小立指着正在灌溉的一对夫妇说。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亩土地,其中郭楼街道陈集村脱贫户的土地占比达80%。与常见低价流转不同,该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承包土地,并优先雇佣脱贫户务工,脱贫户日工资较普通农户高出10元。“脱贫户工资比普通农户高,这是我们反哺乡亲的承诺。”陈小立话语朴实。
  顺着陈小立手指的方向望去:炎炎夏日,田间地头停放着一辆拖拉机,旁边“躺”着一条水管,老徐夫妇正弯着腰给芝麻浇水。老徐抹了把汗,停下手中的活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的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都有流转费,加上在合作社干农活儿,一年能挣一两万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这种“土地流转+就业保障”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让农民获得“地租+工资”双重收入,为周边农民开辟了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坚守土地 扛起“父辈担当”
  农业之路并非坦途。陈小立早些年不懂技术又遇干旱,亏损了300多万元,但他没有退缩。如今,田间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滴灌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节水量;县里农村沟渠整治项目让排水系统焕然一新,强化了抗旱、防洪与排涝能力;河长制落实后,河道清淤、水质监测常态化,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加上河南科技特派员定期驻点指导,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提供全程服务,为合作社构筑了“技术防控+政策兜底”的坚实后盾。
  省、市农科院为何将试验基地选在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咱这儿是黑土地,农作物品质好,种植规模大。最关键的是,我对未来农业发展有信心。”陈小立道出缘由。合作4年间,省、市农科院免费提供种肥技术,合作社负责高效种植管理,实现了双赢。
  “干农业得有情怀,要坚守土地,实打实做,不能光算经济账。”陈小立的话,道出了无数新农人的心声。这份执着体现在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清晨5时准时下地,像看自家孩子一样,查看玉米、芝麻的长势。“庄稼管不好,哪来的产量?没产量,哪来的收益?”农作物田间管理在他心中是首位。
  提及这份坚守的源头,55岁的陈小立目光沉静:“我父亲当了3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总说农村人,根在土地。”陈小立原本想外出闯荡,是老父亲劝他留下,做粮食收购。2022年,陈小立的父亲离世,土地的嘱托愈显沉重:“以前,老人干不动,年轻人外出打工,好些地块缺少人手打理。现在政策好,土地流转活了,我得把大家托付的土地种好。”给社员发工资时,他依然实在:壮劳动力浇地一天200元,老两口儿协作则一天各得150元。
  从转基因玉米的科技突破到高产芝麻的规模种植,从高价流转土地、高薪雇佣脱贫户的反哺实践到面对风险的咬牙坚持,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探索正印证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在这片黑土地上,科技与情怀交织,产业与民生共融,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陈小立,这位荣获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23年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种粮大户)称号的带头人,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农业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守着这片地,守着乡亲们的希望,守着乡村振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