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豫东南平原的新蔡县,有这样一位青年医生,他手持柳叶刀,在骨骼间书写精妙;他胸怀赤子心,在基层医疗沃土上深耕。作为新蔡县人民医院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王闯用9年时光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在急诊科、骨科、疫情防控等岗位上,谱写新时代基层医生的奋斗赞歌。
刀尖上的匠人: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
2016年,刚走出河北医科大学校门的王闯,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医院。面对设备简陋、技术滞后的现状,他暗下决心:“要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看好病。”在急诊科轮转期间,他白天接诊患者,夜晚钻研骨科专著,三年间记录20多本手术笔记。2019年主刀第一台关节镜手术时,他连续48小时守在病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让他在5年间主刀完成1200多例手术,保持零医疗事故。
为掌握国际前沿的UBE(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王闯自费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2022年学成归来后,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展新蔡县首例UBE微创手术,将传统开放手术15厘米的切口缩小至2个不足 1厘米的小孔,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县域内腰椎疾病患者外转率下降70%,更填补了豫东南地区骨科微创领域的空白。2023年,他因此被医院授予“核心技术标兵”,2024年摘得新蔡县首届科技奖。
战疫中的先锋:用生命守护生命
2022年7月,泌阳县突发疫情。当接到援泌指令时,王闯刚结束12小时的手术,顾不上吃饭便直奔方舱医院。56天里,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日均工作18小时,参与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178份。当看到最后一名患者康复出院时,他在工作日志上写道:“防护服里的汗水,是医者最珍贵的勋章。”
从酷暑到寒冬,王闯的抗疫足迹遍布城区、乡镇和校园。2021年冬季,他带领核酸采样队在零下5℃的环境中连续作战72小时,手冻得握不住采样管仍坚持完成3000多人次检测。这些付出换来的是泌阳县政府特别嘉奖,更是当地群众对新蔡好医生的朴素赞誉。
田埂上的医者:让科普扎根乡土
“大爷,您这膝盖疼是骨性关节炎,每天做这个动作能缓解。”在新蔡县余店镇的义诊现场,王闯正跪在地上为老人示范康复训练。5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走遍12个乡镇,服务群众1500多人次。针对农村骨病高发的现状,他创作《农村中老年骨病防治手册》,用“腰椎是房梁、肌肉是椽子”等通俗比喻,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医院科普骨干,王闯创新“线上+线下”传播模式,在医院公众号开设《闯哥说骨事》专栏,发布科普文章18篇;参与县融媒体中心《健康新蔡》栏目,讲解骨质疏松预防等。2023年冬季,他策划的“骨健康进校园”活动,让3000多名师生掌握运动损伤急救技能。
青葱岁月的坚守:以初心照亮前路
在同事眼中,王闯的办公室总备着三件“宝物”:磨破的手术鞋、翻卷的解剖图谱、写满患者需求的随访本。作为科室最年轻的党员,他主动承担带教任务,手把手培养5名青年医师,其中2人已能独立完成三级手术。2025年,他带领团队开展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获评医院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
面对荣誉,王闯始终保持清醒:“患者的康复才是最高奖章。”当被问及为何拒绝民营医院高薪邀请时,他指着墙上“新蔡县第一届科技奖”证书说:“能让乡亲们少跑路、少花钱,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这份质朴的坚守,让他在2024年新蔡县“最美医务工作者”评选中高票当选。
从青涩医学生到科室骨干,王闯始终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基层医疗的赛道上,这位“最美医生”正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的目标奔跑,让每次诊疗都充满温度,这就是他心中最美的医学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