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佳瑞 通讯员 贺志勇
近日,在平舆县东皇街道李庄社区田埂上,井长崔新生正带领管护员、维修员冒着高温抢修机井,清澈的井水很快顺着沟渠浸润了干裂的土地。“田地本该绿油油,奈何无雨村民愁;‘一长两员’办法好,抗旱保苗助丰收。”看着这一幕,村民通过顺口溜道出了机井管护带来的新变化。
破解“老大难”从“无人管”到“有人护”
“往年这个时候,为了争抢机井浇水,村民之间产生纠纷都是常事。”东皇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影坦言。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该街道部分社区的机井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锈迹斑斑抽不出水,有的设备缺失成了摆设,有的因使用混乱引发矛盾,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了基层治理的痛点。
今年以来,东皇街道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行农田水利设施“一长两员”制度,破解了这一问题。制度明确井长由各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管护员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维修员则聘请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同时,将全街道机井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责任区域,明确管护责任人,确保每眼机井都有人管、有人护。
“现在机井出问题,看这牌子上的电话,井长、管护员、维修员随时能联系上,一键报修太方便了。”李庄社区村民老李指着机井上的“一长两员”标识牌说。
激活“动力源”从“被动干”到“主动管”
为充分调动“一长两员”的积极性,该街道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一长两员”的专业技能。
资金保障是机井管护的“生命线”。东皇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说,“我们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井建设与管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机井管护工作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让机井管护从临时突击走向常态长效。”
释放“大效能”从“管水井”到“聚民心”
“看似寻常的机井,不仅是农田灌溉的‘生命线’,还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东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超说。如今的东皇街道,机井管护已从单纯的水利设施管理,延伸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村民发现井体破损会主动联系管护员,维修员检修时也会顺便征求村民的意见,干群关系在一次次互动中愈发紧密。
“要通过机井管护的‘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的‘大效能’。”东皇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说,“基层治理无小事,找准切入点就能以微改革推动大变革。”
如今,东皇街道农田灌溉效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邻里纠纷明显减少,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有效增强。”我们将继续深化机井管护改革成果,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效、更精细、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该街道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