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文明花香淮河岸
  

本报记者 张新义


  “我们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感到对自己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想着身边的群众,想方设法为父老乡亲们办实事、解难题。”7月14日,确山县双河镇政府工作人员白雪宝,在和同事们一起前往该镇金钩村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后,深有感触地说。
  双河镇在确山县最南端,地处淮河岸边,和信阳市明港镇接壤。近年来,该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文明之花香飘淮河岸边,沁润人们的心灵,赋能高质量发展。
  开展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农村陈规陋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拦路石”。双河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从开展移风易俗着手,深入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树立文明新风。
  双河镇机关、各村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宣传条幅、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婚事新办221标准”(即:随礼不超过2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彩礼不超过10万元)、“丧事简办233标准”(即:随礼不超过200元,酒席每桌不超过300元,时间不超过3天),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丧嫁娶观念。同时,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乡贤”等评选活动,树立正面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双河镇在摒弃陈规陋习中,注重典型事例引领,发挥示范效应。镇、村通过挖掘和宣传典型事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丽志同行”志愿服务队作用,在该镇刘龙集生态观光园、淮河湿地公园等地举办相亲大舞台活动,对积极响应号召并严格按照“婚事新办221标准”的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典型代表主动成为移风易俗的百姓宣讲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导邻里乡亲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形成良好风尚。此外,还推广多个丧事简办的成功案例,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双河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依据;建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负责指导和监督本村婚丧嫁娶活动,确保各项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力度,对表现突出的村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
  搭建良好平台 营造文明氛围
  近年来,双河镇大力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在金沟村、杨店村积极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宣传长廊。深入挖掘本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红色遗址,为基地建设提供丰富素材。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红色教育基地的布局和展示内容,确保既具有教育意义又便于群众参观学习。采用图文、实物、影像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双河镇注重打造法治宣传长廊,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在大徐庄村、杨店村、双馨社区打造建设法治宣传长廊,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采用漫画、标语、案例解析等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精心策划宣传内容,确保既贴近实际又具有针对性。将法治宣传长廊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定期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