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18批4800多名新四军抗战力量由此奔赴前线
乌云之中见青天 竹沟就是“小延安”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刘少奇同志和李先念同志的雕像巍然屹立。    本报记者 王家恒 摄

    李先念同志与战友在竹沟北窑商议军事。 (资料图片)

    彭雪枫同志为战士讲述游击战术。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 锟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在豫南大地传唱的歌谣,生动再现了确山竹沟在抗战烽火中的光辉岁月。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曾经的驻地,竹沟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输送18批4800多名抗日干部,并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和第五师基干队伍的出发地,被誉为中原抗战的“红色摇篮”。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竹沟镇,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风景秀丽,地势险要。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同志亲笔题写馆名,是我国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烈日当空,暑气蒸腾,却挡不住参观者追寻历史的脚步。“迎面屹立的雕像是在竹沟工作过的两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李先念。”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缓缓步入馆区,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回溯。
  展厅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烽火岁月,一张张褪色的油布画勾勒出抗日斗争的身影,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镌刻着奋斗痕迹……这些无声的展品,正以最有力的方式诉说着“小延安”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峥嵘往事,将竹沟作为抗日干部摇篮的荣光,静静铺展在每一位参观者眼前。
  1938年1月14日,中共中央长江局作出《对鄂豫边工作决议》,要求河南省委应以竹沟为中心发展工作,加紧发展党的组织,明确指出“为了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量,设教导队吸收青年学生,除训练参加部队工作外,重要还是要创造党的干部,扩大边区,并帮助民众团体训练群众工作的干部”。
  河南省委决定,在竹沟以留守处名义,由彭雪枫主持开办军政教导大队,为组建河南乃至华中抗日武装培训各级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大量招收青年学生,短短十几日,来自开封、郑州、武汉及豫南各地的300多名立志抗日救国的青年学生和工农分子踊跃投奔竹沟,报名参加。
  教导大队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形式创办,每期3个月,培训对象包括青年学生、有志青年及部队中的基层干部等。从1938年2月下旬至1939年10月,教导大队共办4期,培训军政骨干近2000人。这些学员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学习内容涵盖军事战略、战术、政治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为他们日后投身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至竹沟。为了大量发展党员,壮大抗日力量,省委在办好军政教导大队等训练班的同时,开办了6期党训班,每期3个月,培训全省县区级党的干部1000多人。此外,省委还在竹沟举办了3期青年干部训练班、4期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和妇女部、电台、机要、卫生、司号等训练班,培训各类干部800多人。
  “竹沟抗日根据地主要完成了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培训干部,二是发展与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驻马店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铁军介绍。
  竹沟不仅是干部的摇篮,更是新四军重要部队的出发地。
  1938年3月,已经壮大到1500多人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东敌后。1939年6月,以八团队为基础成立了第五支队。皖南事变后,四、五支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
  1938年7月,豫东一带沦陷。河南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从竹沟留守处抽调一个中队七八十人组成新四军东征先遣大队,进入豫东地区,与当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9月,第二期教导大队毕业后,组成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的率领下,从竹沟出发,进入西华县。10月,东征游击支队在杜岗与豫东地区抗日武装会师整编。全支队扩大到1000多人,改编为三个大队。从此,游击支队与豫皖苏人民团结战斗,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到武汉外围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创建抗日根据地。独立游击大队由从竹沟留守处抽调的一个武装中队和60多名红军干部组成。4月,中原局又派陈少敏率领50多名干部和竹沟留守处一个武装中队共计400多人,南下与李先念等率领的部队会合。鄂中、豫南党的武装后统一整编为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队伍不断壮大,到1941年4月,发展成为1.3万多人的新四军第五师。
  据史料记载,全民族抗战爆发不到两年时间里,竹沟先后向中原敌后输送18批基干武装共4800多人,其中党员骨干3000多名。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成立7个师,其中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和第五师基干队伍均从竹沟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另外三师、七师也有从竹沟派出的干部和战士。
  竹沟,这座被誉为“小延安”的红色热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孕育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小延安”竹沟——
烈火淬炼 砥砺初成
本报记者 王家恒


  1937年末至1938年初,华北大地相继沦陷、南京城垣失守,日寇调集重兵南北夹击,中原腹地岌岌可危。
  面对中原抗战危局,为保存并壮大以竹沟为核心的鄂豫边红色火种,1938年1月14日和2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连发两道决议,明确指令:河南确山竹沟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由长江局参谋处直接指挥,周恩来、叶剑英亲自领导,原地坚守发展,护卫后方根据地,保障党与群众工作的血脉畅通。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亦十分重视竹沟在中原的战略价值。1938年2月,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彭雪枫将军赶赴河南主掌军事。彭雪枫抵达竹沟后,便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身份,携手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林凯,代表省委全面执掌竹沟大局。
  1938年初春,中共中央长江局与新四军军部号令频传:江北新四军第四支队务必加紧整备,挥师东进敌后。为淬炼第八团队这把尖刀,彭雪枫果断整编,将长江局调遣的一批团、营级红军骨干注入团队,同时大力收编改造土匪武装。短短时日,兵力猛增至1300多人,一跃成为新四军当时规模最大的部队。
  1938年3月15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奉命即刻集结皖东,开辟敌后战场。3月29日,嘹亮的军号声中,第八团队全体官兵在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率领下,毅然踏上东征的烽火征程。大军东征之际,为妥善安顿伤病将士、随军家属,并维系至关重要的交通联络,新四军军部当机立断,在竹沟设立第八团队留守处。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
  土地革命后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作为南方八省15块浴血坚持3年游击战的堡垒之一,距离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最近,战略地位举足轻重。1938年1月14日,中共中央长江局作出《对鄂豫边工作决议》,要求河南省委应以竹沟为中心发展工作,加紧发展党的组织。2月上旬,周恩来又让彭雪枫通知王国华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工作。
  周恩来对鄂豫边区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共产党人要抗日、要革命,也要有人、有枪、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依托,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你们开创了这块根据地,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这个意义不可低估。”据此,河南省委决定,在竹沟以留守处名义,由彭雪枫主持开办军政教导大队,为组建河南乃至华中抗日武装培训各级军政干部。
  历经3个月淬火锤炼,第一期军政教导大队学员昂首毕业。他们如星火般撒向四方——多数奔赴前线部队,少数扎根乡土发动群众武装,迅疾壮大了主力与地方武装的指挥核心。其中,更有40名佼佼者,在中队长唐克带领下,意气风发奔赴新四军军部,在波澜壮阔的抗日烽烟中,挺立起坚强的脊梁。
  在河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到1938年5月,鄂豫边区已先后建立10个县委或工委、5个区委和中心区委。彭雪枫还在党内深入进行党的新策略教育,使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统一。党组织的蓬勃复兴与统战工作的纵深推进,犹如强劲东风,瞬间点燃了竹沟地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抗日救亡烈焰。
  一时间,鄂豫边区大地上,抗日救亡的怒潮汇聚成一股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洪流。这片在十年浴血拼杀中锻造的豫南革命热土,伴随着抗日烽火的蔓延,为支撑中原抗战、壮大人民力量,迸发出日益磅礴的伟力。

  策 划:郑 刚 王振江 统 筹:刘 鹏 李铁军
  资料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市委直属机关工委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同志亲笔题写馆名。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