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天中赤子”周骏鸣:三条破枪“炼就”铁血雄师
  本报记者 王家恒
  他以竹沟为炬,在敌腹地照亮“小延安”;以半塔为盾,为华中撑起抗日脊梁。虽无将星加身,却用百岁人生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就是“天中赤子”周骏鸣。
  1901年出生于确山县石滚河镇焦老庄村的周骏鸣,曾参加北伐战争、宁都起义、半塔保卫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先后任红五军团团长,河南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团长,二师参谋长,新二师师长,华东军区第二书记等职。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6年1月4日,豫南信阳吴家尖山的风雪夜,七道身影潜入小石岭村,为首者正是34岁的周骏鸣。这支“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的全部家当仅有3条破枪。当夜,他们击毙反动保长,缴获第一支三八式步枪,自此打响了开辟豫南桐柏山根据地的第一枪。
  1938年1月,周骏鸣荣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团长。1939年7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以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为基础,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这期间,三打来安城成为传奇——1939年9月,他与罗炳辉率部激战一昼夜,毙敌百余人收复城池;两月后深夜奇袭,击毙日寇200多人;1940年5月,日伪军千余人占城固守,最终我军歼敌300多人,创“以攻代守”经典。
  真正的生死考验在1940年3月降临。国民党韩德勤部万余顽军猛攻半塔集,半塔的守军仅有教导队队员300多人。周骏鸣率部队一道行动,其间共击退顽军10多次进攻,坚守主阵地达7昼夜,歼敌3000多人,彻底粉碎了顽军企图东西夹击、消灭江北新四军的阴谋,奠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陈毅对此战曾高度评价,他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解放战争时期,周骏鸣主要担任高级参谋与后勤组织工作,虽未再挥师冲锋前线,但其肩负的重任丝毫不减。在淮海战役中,他亲力亲为,统筹协调百万支前民工的庞大运输体系,构筑起跨越数百里的“补给线”。随后,在渡江战役期间,他再次高效地组织起了复杂的渡江物资运输与接收工作,保障了部队的迅猛推进与新区接管,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周骏鸣曾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水利部副部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3年,102岁的周骏鸣在郑州安然长眠。从七人三枪到三万雄师,从桐柏深山到淮海战场,他以百年人生印证朱德赠言的真谛——“在中国,只有干革命才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