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付友
1975年,我在村小上一年级。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姓罗的女老师。这天下着中雨,开学第一课,罗老师点名时发现缺一名学生。正说着,只见教室的后门被推开了:一个身穿雨衣的大人身后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我们一看,就知道缺席的学生来了。
小时候,村中上演过一场电影叫《小英雄雨来》,此情此景,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小声说:“雨来,雨来。”下课后,罗老师告诉我们,这位学生真的叫于来——姓于,名来。于是,同学们私下都叫他“雨来”,而不叫于来。
于来的父母都是水利干部,被上级派到老王坡滞洪区管理所丁桥水闸来,主要负责水闸的管护工作,同时还要负责老王坡滞洪区的泄洪、蓄水、防涝除旱、监测,并收集水文资料,为国家的水利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于来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丁桥闸。从丁桥闸到我们村小全靠两条腿。中午的时候,天若下雨,于来的中午饭就在罗老师家解决;下午放学,如果于来回不了家,罗老师的家就成了于来的临时寄宿地。
麦收不久,汛期就来了,因防汛任务紧急,于来的父母顾不上送于来上学。这天下着中雨,早饭后的于来一路小跑,满腿泥泞地来到学校。见到罗老师,泪水掺和着雨水,情绪失控的于来用上了全身力气,一下子扑到了罗老师的怀里,声嘶力竭地喊道:“妈——”
学期结束,暑假来临,盼着爸妈早一点来接自己回家的于来,等了一天又一天,却一直没见到他们的影子。
“爸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这天吃晚饭时,于来眼角噙着泪水,小声地问罗老师。罗老师微笑着劝于来:“傻孩子,不要说胡话,谁的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儿女呢,你爸妈工作太忙了,等忙过这几天,一定会来接你的。”
又几天过去了,于来还是没等到爸妈来接他回家,只等到了爸妈委托别人捎了几句话,大意是让于来安心地在罗老师家过暑假,等汛期过去,就来接他回家。
这年暑假,连续3天的特大暴雨引发了洪灾。大水过后,于来的妈妈来接他回家。终于见到亲人了,于来跑过去搂着一脸疲惫的妈妈的脖子,喜极而泣地问:“爸爸呢?”
妈妈没有直接回答于来的问话,很是愧疚地说:“对不起,孩子,妈妈来晚了。”
向罗老师说完一番感谢的话后,妈妈拿出了一枚党员徽章放到于来的手上:“洪水期间,你爸爸带领群众抗洪救灾,我在后方执勤,为掩护群众转移,你爸爸冲在了洪水最前面。这一枚党员徽章,是你爸爸唯一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