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7日
解开“矛盾结”修复“邻里情”
——平舆县人民检察院成功化解二十年宅基地邻里积怨
  本报记者 代廷伟 通讯员 孙瑶瑶
  “如今地界划清了,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近日,在平舆县西洋店镇某村,李大伯与张大妈在和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这场横跨二十年的宅基地积怨终于画上句号。平舆县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看着两家门前新立的水泥界桩说:“司法不仅要定纷止争,而且要让法理情暖进群众心里。”
  二十年前,两家门前地块因权属登记缺失,成了争执焦点。2024年12月,张大妈与李大伯再次因宅基地纠纷发生冲突,推搡中李大伯致张大妈轻伤二级。案件移送该院时,李大伯坚称“自卫”,张大妈放话“不坐牢不和解”。
  承办检察官四次走访厘清案情,一方面向李大伯释明法律,分析“防卫过当”的认定依据,促使其认罪认罚;另一方面劝解张大妈:“争了二十年,不如借这次机会把地界划清,让积怨到此为止,双方握手言和。”在承办检察官的耐心疏导下,双方态度逐渐软化,同意坐下来谈解决方法。
  为破解“土地死结”,该院联合村委会、司法所组成调解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当年没留手续,按现状划界最实在。”调解员的话敲开了双方的心门。调解室内,承办检察官说:“李大伯初犯、认罪认罚,符合刑事和解条件;地界问题我们一定帮着解决到位。”经过数轮协商,李大伯当场赔礼道歉并赔偿1.5万元,张大妈也承认错误,双方委托村委会用水泥桩定下新地界。
  为确保处理结果经得起检验,承办检察官主持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村委代表全程参与。“不起诉不是放纵,是用法律修复关系。”承办检察官说,“若只判刑不解决土地问题,矛盾迟早还有。”听证员说:“二十年积怨化解,靠的是把法、理、情拧成了一股绳。”2025年3月,该院依法对李大伯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如今,两家门前水泥路直通田野。不起诉决定书里“再闹从严处理”的温情警示,成了守护和谐的特殊约定。
  这场纠纷的圆满化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该院以释法说理解开“法律结”、用多元调解化开“心理结”、借公开听证筑牢“信任结”,让宅基地上的界石成为邻里和睦的新起点。正如承办检察官说:“司法价值不在卷宗里,而在群众笑脸上。当心墙化作心桥,法治才算真正走进了百姓心坎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