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7日
土店村:移风易俗除陋习 文明新风润心田
本报记者 徐佳瑞
  “张大娘,今儿饺子馅调得香,等会儿可得多吃两碗。”7月1日的饺子宴上,志愿者王小银一边帮老人摆碗筷,一边笑着唠嗑。72岁的张桂兰乐呵呵地说:“这饺子宴办得比自家过年还热闹,每月就盼着这两天呢。”这场每月1日、15日准时开席的“孝善饺子宴”,正是平舆县万金店镇土店村以多举措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动起点。
  孝善文化润乡土文明新风拂面来
  “从2022年5月至今,饺子宴已服务老人超1.68万人次。”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立介绍,“我们正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慢性病筛查结果、用药及体检数据,方便医生查阅和子女远程关注。”
  当日的饺子宴上,78岁的老党员何金钱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笑着和邻座的老伙计唠嗑:“这韭菜茄子馅调得真对胃口,比上回吃着更鲜了。”这场持续3年多的宴席,早已从“凑桌热闹”变成“孝老必修课”。82岁的独居老人王洪让揣着刚领到的“健康小贴士”,坐在戏台前等文艺队表演:“不光管饱,还能听戏、量血压,比在家里热闹多啦。”如今的饺子宴早已不只是简单的聚餐,还悄悄添了不少暖心“附加项”:县、镇及村诊所的医生每月都会来到现场为老人义诊,周边村小学的学生带来舞蹈歌曲表演,志愿者还专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将饺子打包送上门,让每位老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据了解,该村自确立“孝善日”以来,通过孝心餐、国学讲堂、文艺会演等形式,让传统美德融入生活。至目前,该村已开展活动80余场,惠及村民1.6万余人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42人。
  精神层面的转变更令人欣喜:曾与婆婆关系紧张的李小芬,在孝善活动中现场为婆婆洗脚,化解隔阂,成了村里和睦典范;起初不认同的王小银,受氛围感染后积极参与活动,还向邻里宣传,成了孝善文化宣传员。
  精细治理聚民心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前村里婆媳吵嘴、邻里拌架不算新鲜,现在‘好婆婆’‘好媳妇’定期评选,谁都想上红榜。”村民王德福竖起大拇指说。该村自“五老调解团”成立以来,矛盾纠纷逐年减少,调解成功率98%。曾冷战多年的邻居,经调解后共同栽下“和解树”;昔日争吵的婆媳登上“孝善红榜”,成了村民学习的典范。土店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县“先进民调单位”、驻马店市枫桥经验先进单位等。
  移风易俗同样成效显著。大李庄村民李成辉父亲去世后,起初想按老规矩大操大办撑场面,村民也觉得“丧事简办没面子”。李新立多次上门做其思想工作:“大办一场下来,钱花了不少,还累人,不如把钱用在实处。”最终,李成辉用大盆菜招待亲友,节省1.2万元。“省下的钱给孙子交了学费,值!”他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如今村里红白事简办已成共识,节俭新风悄然兴起。
  活动开展以来,村里家庭纠纷同比下降62%,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多了。226名村民组成7支志愿者服务队,红马甲的身影活跃在村里每个角落。
  特色产业促振兴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光靠文化聚民心还不够,得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李新立的话掷地有声。村里盘活闲置资源,流转土地800亩发展特色产业,其中700亩淫羊藿中药材成了远近闻名的“植物软黄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50多户村民跟着增收,亩产值3万元。“我家种了5亩,一年利润10多万元,比外出打工强。”种植大户陈敬磊说。村民张小国长期在淫羊藿基地务工,每天能有六七十元的收入;曾经的困难户李安位,如今已是基地里技术过硬的技术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目前,该村两处生态养牛场存栏100头,配套的沼气池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厂房里,油料深加工企业让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
  “我们要以‘三园建设’为重点,让孝善品牌更亮,产业根基更牢。”李新立介绍,村里正筹建孝善文化广场、老年人餐厅,设置家风长廊、村史馆,还要把村内闲置空地改建成厂房,引入永强户外用品厂、豆腐深加工、制鞋厂等4家企业,新增200个就业岗位。
  “夕阳下,饺子宴的香气混着老人们的笑声飘远。”李新立说,这碗热饺装着乡村治理的智慧——当孝老从“口号”变“日常”,当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传统美德便在烟火气里扎了根。如今的土店村,正以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的双重追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