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土地法规。
活动现场。
□ 马国省 刘明武/文 赵晗冰/图
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当发展的脉搏日益强劲,如何为城市未来拓展空间,同时守牢沃野粮仓的生命线?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以创新破题,交出了一份“节约集约”与“严守红线”双赢的精彩答卷——既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更让广袤耕地实现“四连增”,在资源紧约束下蹚出一条“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高质量监管”的新路径。
唤醒沉睡资源,向“存量”要“增量”
面对闲置土地这一“顽疾”,我市亮出硬招实招。
动态巡查“防新增”。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监测网,卫片执法与实地核查双管齐下,对到期未动工土地分类处置,能开工的“催动工”,难开工的“开药方”。2024年,全市新增闲置土地从5254亩锐减至799亩,刹住了“前清后增”的车轮。
分类施策“活存量”。建立闲置土地精准台账,深挖闲置根源,严格区分企业原因与政府责任。对前者果断亮剑,约谈警示、收费惩戒直至无偿收回;对后者主动纾困,牵头破解规划调整、配套滞后等梗阻。2024年,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通过协商收回、二次招商等多元路径,盘活存量闲置土地2706亩,净处置率达23.9%,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源头防控“固长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土地供应前端植入“紧箍咒”,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将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限等硬指标写入合同;强化履约监管,对项目开发全程动态预警,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预防。
筑牢耕保根基,以“红线”定“底线”
作为全省产粮重镇,我市将耕地保护视为政治责任,创新构建全链条守护体系。
规划引领强约束。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优先锁定耕地保护红线,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229.38万亩,保护率达91%,从空间格局上筑牢根基。
占补平衡守总量。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先补后占”要求,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全市结余补充耕地指标超万亩。同步落实“进出平衡”,坚决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集约利用减占用。严控项目选址,将节地论证纳入可研前置;推行“以供定批、批供联动”,对批而未供问题突出的县区暂停新增审批;允许核减批文,让土地“返乡复耕”。
综合整治优布局。以乡镇为单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整理、生态修复与村庄建设。目前,我市驿城区胡庙乡、正阳县新阮店乡等6个省级试点有序推进,新增耕地2821亩,实现“整”出沃野、“治”出效益。
铁腕执法护底线。依托“天眼”技术强化巡查,建立“发现-处置-结案”闭环,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严格“一案双查”、挂牌督办。2024年,我市违法占耕比例降至6.73%,法治利剑高悬。
凝聚社会共识,从“红头”到“红心”
守护土地非一日之功,需全民共识。我市创新宣传路径,政策直达决策层,精心汇编耕地保护手册呈报市领导,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知识走进党校课,将耕地保护纳入干部培训必修内容,提升履职能力;理念飞入百姓家,借助门户网站、主题日等平台,讲好“每寸土地都是金饭碗”的故事,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从唤醒沉睡的闲置地块到守护生机勃勃的万亩良田,从精密高效的管理机制到深入人心的保护共识,我市正以“寸土必惜”的担当、“精打细算”的智慧,奋力书写着保障发展与守护根基的和谐篇章,让每寸土地都承载起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