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代廷伟 通讯员 王庆茹
仲夏时节,万物竞秀。当晨曦洒向静谧的淮河水面,当飞鸟掠过葱郁的生态修复基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是检察机关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注脚。
在生态文明建设期间,确山县人民检察院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使命,以公益诉讼为刃、协同治理为基,书写新时代生态保护的检察答卷。
从打击非法采矿到淮河流域治理,该院始终以零容忍姿态亮剑环境犯罪。精准打击非法捕捞、盗伐滥伐、非法狩猎、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犯罪,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防线。聚焦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严惩非法排放、倾倒危险废物、篡改监测数据等恶性案件,形成强大震慑。办理的非法采矿系列重大案件,办案团队及时介入引导侦查,实地走访、梳理证据,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明确案件定性,为确定犯罪金额奠定坚实基础,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该院拓展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精准发力。从传统的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拓展至生物多样性保护、固体废物防治、碳排放、噪声污染等新兴领域,积极稳妥办理“等”外领域案件。深化“河(湖、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办,破解跨部门、跨区域治理难题。探索建立“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上下联动办理跨省倾倒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追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修复效果精准评估,确保1000多吨危废得到安全处置,生态修复落地见效。
该院深入剖析环境违法犯罪案件背后暴露的监管漏洞、管理失范、意识薄弱等问题,精准“开方”,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协力构建守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至目前,环资类公益诉讼案件立案33件,制发检察建议30件,整改回复30件,办理跨区划淮河流域治理公益诉讼案1件,累计清理危险废物1000多吨,收缴生态修复金300多万元,建设生态林修复基地200多亩,相关做法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该院创建“生态保护+社会监督”机制,多维度深度开展生态环境法治宣传。选取有教育、警醒意义的案件,以“巡回法庭”形式在案发地公开开庭审理,检察官现场对群众以案释法、讲解宣传。出动检察干警前往淮河岸边全程监督行政执法人员清理禁用捕捞渔具,联合执法人员现场对周围群众进行政策宣讲,增强群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利用六五环境日重要法治宣传窗口,联合20多家单位开展现场普法活动,发放宣传资料800多份,接受群众咨询100多人次,将法治课堂搬到大街小巷。
从湿地的飞鸟到山谷的清流,从矿山的复绿到社区的新生,蓝天的背后,都有“检察蓝”的深情守望;碧水的倒影中,都映照着司法为民的如磐初心,检察履职的足迹将继续深深镌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