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新理
朱古洞乡人大主席团探索建立代表建议“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闭环工作机制,推进民生实事件件落实。 (资料图片) 平坦宽阔的景观大道延伸至村庄深处、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让农田告别内涝、昔日矛盾频发的邻里如今和睦共处、特色种植基地里欢声笑语不断……在驿城区朱古洞乡,一幅幅民生改善、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朱古洞乡人大主席团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宗旨,将人大代表的一条条“小建议”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大实事”,用“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丈量基层治理效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
“没想到我的建议这么快就落实了。”近日,朱古洞乡秦庄村党支部书记唐留生激动地说。今年初,他提出的关于解决汛期农田排涝问题的建议被纳入乡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程,通过钩机清理淤堵沟渠、通堵点、埋涵管、修简易桥等措施,彻底解决了4000多亩耕地汛期内涝带来的生产问题。“从建议提出到连通完成只用了4个月,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我真正体会到了人大代表的分量。”唐留生说。
该案例的背后是朱古洞乡人大主席团构建“全链条”建议办理机制,建立“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闭环工作机制,确保代表建议提得准、交得明、办得实、督得严。
“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和驿城区“智慧人大”平台,常态化开展“代表接待日”等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收集意见和建议36条,涵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种养殖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领域。
“分类+督办”高效落实。对即提即办类代表建议,明确责任部门、办理时限,并组织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对需跨部门协调的复杂问题,建立“代表+部门”联合攻坚机制。
“回头看+满意度测评”闭环管理。每季度召开建议办理“回头看”座谈会,邀请群众参与满意度测评,确保“办成一件、巩固一片”。2023年以来,代表建议办结率达95%,群众满意率超95%。
如今在朱古洞乡,人大代表建议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更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金钥匙”。2024年3月,朱古洞乡柴坡村党支部书记吴俊在走访时发现,河湾村民组和吕湾村民组之间有一座生产桥的围栏严重破损,村民过桥需小心翼翼。“这座桥是村民的必经之路,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吴俊立即向乡政府、区农业农村局“双线”提交代表建议,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查。令人惊喜的是,问题从发现到桥体修复完成仅用10天。村民纷纷点赞:“人大代表说话真管用。”
这样的“加速度”在朱古洞乡并非个例。秦庄村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僵持多年,人大代表赵春、张玉东主动化身“调解员”,连续7次上门沟通,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窑后村由于过去打井少导致农田灌溉困难,张建华、张恺等代表实地调研后,提交关于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农田水利灌溉难题的建议,推动朱古洞乡2024年高标准粮田改造项目成功申报,4000多亩“望天田”变“丰产田”。据统计,近年来,朱古洞乡通过代表建议化解矛盾纠纷43起,修复基础设施7处,群众信访量同比下降68%。
“代表建议不能止于‘办结’,更要‘办好’。”朱古洞乡人大主席宋柯介绍,朱古洞乡人大以“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为标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鼓励辖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让每件代表建议都转化为惠民实事。
5月28日,记者走进朱古洞乡人大代表联络站看到,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民生实事的蜕变:泥泞路变景观道、荒草地变健身广场、闲置房变扶贫车间……“现在村里有产业、有风景,许多年轻人回来了,日子更有奔头。”村民刘建国说。
傍晚时分,秦庄村委仓库内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黄琴琴正熟练地分拣刚采摘的草莓和中药材:“以前打工要去外地,现在村里有了产业,我每月能挣3000多元。”这一变化源于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发展特色种植壮大集体经济的建议,秦庄村党支部、秦庄村委迅速对接农业部门,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的仓库和冷库,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中药材套种500亩、特色红薯种植300亩、草莓大棚3个,带动200多人就业创业。
人大代表通沟渠解决汛期排涝问题保粮食安全、架桥梁调解各种邻里纠纷促乡村和谐、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就业……代表的一个个小建议,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有声,“小建议”里有“大民生”,“微实事”中见“真民主”。近年来,朱古洞乡人大主席团用一件件带着温度的民生答卷证明:当人大代表的“金点子”真正化作群众的好日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便在最基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