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8日
露天电影

□ 郭敬东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难忘,回想起来记忆犹新。那时,正值20世纪70年代早期,乡村的夜晚感觉总是黑得特别早,太阳一落山,整个村庄沉寂一片。当听说邻村要放电影,暮色里才会闪动着一丝隐秘的兴奋,消息像风一样不胫而走。晌午刚过,村口的老槐树下有人议论:“今晚余围子村要放《地道战》。”这话一出口,就像往池塘里扔了块石头,涟漪立刻扩散开来。我放学回家听到这消息,书包还没放下就急匆匆地喊:“娘,早点做饭,晚上去看电影。”“好好好!”母亲一边答应,一边赶紧走进灶屋。
  天刚擦黑,通往余围子村的道路上,三五成群,陆陆续续,涌着去看电影的人流。有些小伙子心急,直接蹚水过港抄近道去。走在路上,远远望去,打麦场上两根木杆撑起了白色电影银幕,脚步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记得那个放映员,穿着四个口袋的中山装,慢条斯理地调试放映机,众人屏息凝视,急切地等待着。天黑透了,突然一束光投射到银幕上,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先放的是“加片”——农业科学种植,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正片开始放映,全场鸦雀无声,能听到放映机“嗒嗒”的走带声。
  《地道战》虽已放过多次,人们仍看得目不转睛。当银幕上“八一军徽”周围金星四射,光彩夺目,真是让人激情澎湃。影片中,机智勇敢的民兵从地道进进出出,神出鬼没,打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当看到日本鬼子一次次被伏击,中弹撂倒,全场爆发阵阵喝彩和口哨声。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挥动军刀咆哮着,那狰狞的面孔一直在眼前晃动,可恶至极……
  当年常看的还有好多战斗片,记忆最深刻的有:《小兵张嘎》,那个机灵的小八路,用西瓜砸汉奸的场面,惹得我们哈哈大笑。《英雄儿女》,面对敌人强大攻势,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王成手持爆破筒,没有丝毫畏惧,对着话筒高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震撼人心。《地雷战》的场面更令人振奋,当看到各式地雷让日本鬼子吃尽苦头,炸得他们人仰马翻、血肉横飞,那场面真是大快人心。
  电影散场时,已是深夜。人们三三两两地结伴往回走,大人们边走边讨论着电影剧情。我走一段路后,困得直打瞌睡,父亲只好牵着我的手,迷迷糊糊地听着大人们的议论。月色如水,洒在乡间的小路上,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真是夜深人静。那些关于电影情节的记忆,随着这月色、这夜风,深深地印记在我的心底。
  孩子们最爱模仿电影里的情节,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聚集在一起分成两派,一派扮八路军,一派演日本鬼子,在村头田埂间“厮杀”开来,“突突突”“砰砰砰”嘴里配着枪声,热闹认真,不亦乐乎。
  童年的露天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物质文化匮乏的年代,它们如同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那些英雄形象、感人故事、爱国精神,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
  如今想来,那些露天电影带给我们的,远远不只是那几个小时的娱乐。在那种连电灯都很少见的年月,那束穿越黑暗的光,照亮的不只是银幕,还有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经典故事,红色基因,已融入血脉。现在坐在豪华影院里,享受着高清画质和立体声效,却再也找不回当年那种纯粹和热烈。那挤在人群里踮脚张望的期待,跟着剧情又哭又笑的畅快,星空下结伴而归的温馨,都成了记忆里最珍贵的胶片,在时光的放映机里,永不褪色,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