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云谷校区航拍图。
在西湖大学的实验室,静谧中涌动着探索的激情。
校园开放日,记者近距离感受学校的独特魅力。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标志性建筑。 本报记者 栗晨曦 仇卉阳 文/图
2025年,杭州西子湖畔的创新学府西湖大学首次走出浙江,面向河南、江苏、广东和上海、重庆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这一举措,标志着这所备受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向中原英才敞开怀抱。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校长施一公的家乡,河南省获得了20个本科招生名额,是除浙江省以外名额投放最多的省份。
6月11日,西湖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特邀河南省和重庆市等地媒体实地探访,全方位展示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作为校长施一公的家乡媒体,驻马店日报社也应邀参加。这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大学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其师资力量如何雄厚,本科生培养有何创新,专业选择如何灵活,校园生活又有哪些亮点,一场探寻教育“未来答案”的问卷由此开启。
顶尖师资:247位博导“梦之队”引领学术成长
在西湖大学,学生与学术大师的距离近在咫尺。学校汇聚了247位博导组成的“学术天团”,其中90%以上具有海外顶尖学术机构背景,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半数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在“小而精”的办学理念下,这里的师生比堪称奢侈,学术资源极为丰富,学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都配备了学术导师,由博导担任。
每位本科生入学伊始,就能在校长施一公领衔的博导团队中选择一位学术导师,并在导师实验室拥有专属工位。过去3年,校长施一公身体力行,亲自担任本科生导师。
2023级α书院本科生顾丁绮向记者分享第一次和校长施一公交流时的场景:“施老师是我的学术导师,记得第一次联系时,通过邮件预约后,施老师直接回复‘加微信’。这简单的3个字,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之后每次请教,施老师都会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创新培养:“先学后选”全员海外交流
“2025年,西湖大学将在河南投放20个本科招生名额,通过普通高考录取,考生需同时选考物理与化学。”据西湖大学本科招生负责人徐勤荣介绍,今年西湖大学国内本科招生计划仅165人,20个名额看似不多,实则含金量十足。学校面向河南考生开设8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徐勤荣特别强调,西湖大学最鲜明的特色是其创新的“先学后选”培养模式。所有本科生入学时无需立即确定专业,前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广泛涉猎多元学科。从大一第二学期期末开始,学生可根据兴趣专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需通过医学院考核,其他7个专业则在大二第一学期末完成分流。
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本科生选课手册,通过前置课程规划、专业说明会和跨专业选修体验,全方位指导学生作出科学理性的选择。更令人瞩目的是,西湖大学为所有本科生提供前往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3所世界顶尖学府交流学习的机会,并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温馨校园:从河南烩面到个性化宿舍
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人文关怀处处可见。食堂里,地道的河南烩面成为连接学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这源于一段佳话:河南籍面点师胡师傅的烩面馆因口味正宗,被引入校园餐厅,连身为驻马店人的校长施一公品尝后也赞不绝口。
住宿条件同样令人称羡:本科生可享受单人间,搭配四室一厅或五室一厅的共享空间,书院内活动室、自习室、共享厨房一应俱全。校园设计由德国HENN建筑事务所匠心打造,以“学术环”为核心,将教学、科研与生活完美融合。
河南情缘:教育情怀的双向奔赴
“河南是我的家乡,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够有更多学生到西湖大学,接触顶尖的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校长施一公在河南招生宣讲会上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游子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事实上,在西湖大学的建设历程中,吴明轩、何丹阳、雷亮等河南籍学者扎根西湖大学,以卓越的科研创新成果回馈社会。
活动现场,西湖大学蛋白质化学实验室负责人、河南籍学者吴明轩向记者表示:“西湖大学最适合两类学生:一类是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的;另一类是虽然尚未明确未来方向,但对基础科学怀有纯粹热忱的。这里将为他们提供最理想的成长沃土。”
如今,这所秉承“小而精”办学理念的年轻学府,正以国际化视野为河南学子铺设一条通往科学前沿的“高速通道”。2025年的金秋时节,中原英才与西湖大学将开启这场期待已久的“双向奔赴”,必将谱写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