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静
晨曦中,豫南的麦浪翻涌着金色的希望;暮色里,西平县宋集镇崔庄村的炊烟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47位银发长者用智慧与热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们组成的“五老协会”,既是乡风文明的守望者,也是时代新风的引领者。从红白事的简办新规,到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到孝老爱亲的薪火相传,西平县农村的“十化问题”也在这里逐步找到答案。
风雨无阻:文明乡村的银发坚守
5月22日下午,在崔庄村乡间小路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撑着伞,步履匆匆地向村委会赶去。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脚,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热忱——村里又有年轻人要结婚了,而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劝说新人婚事简办。
老模范敬丙尧、老医生崔改正,是“五老协会”的核心成员。自2022年9月“五老协会”成立以来,这47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智慧化解矛盾,用威望引领乡风,用行动诠释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我们还能为村里做点事,心里很踏实。”“五老协会”会长崔遂山笑着说。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破旧立新: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在崔庄村,红白事曾是一场“面子竞赛”。彩礼水涨船高、宴席铺张浪费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而如今,这样的风气正在悄然改变。
村民敬志发是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大女儿结婚时,他不仅没要彩礼,而且在婚礼上补贴2万元。他的开明之举在乡邻间传为美谈。
2023年,村里1位“五保”老人去世,侄子崔共晓在“五老协会”的倡导下,一切从简。“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崔共晓的话道出了崔庄村的新风尚。
据统计,“五老协会”成立以来,已规范操办红白事10多场,平均每场节省开支6000多元。曾经令人头疼的“人情债”,正在被淳朴的乡情取代。
产业兴村:“银发智囊团”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崔庄村香菇产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五老协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地流转涉及多方利益,矛盾频发。协会成员凭借丰富的阅历和威望,挨家挨户做工作,成功化解纠纷,推动项目落地。如今,香菇产业基地年产值2000万元,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带动数十户村民就业增收。
“年轻人有闯劲,我们有经验,结合起来就是双赢。”老专家崔红林笑着说。在“五老协会”的建议下,村里还成立了农业技术培训小组,由退休农技员定期授课,帮助村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曾经的崔庄村杂物乱堆、沟塘淤塞,人居环境堪忧。如今,漫步村中,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移风易俗新风尚 文明西平正能量”的宣传画比比皆是。
“环境好了,住着舒心,人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村民崔大妈一边修剪自家庭院的花木,一边乐呵呵地说。
孝老爱亲:传承千年的文明底色
在崔庄村,孝道文化深深植根于每家每户。村民敬满箱和妻子朱云枝17年如一日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敬保臣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爸,您再讲讲年轻时的事。”朱云枝一边给公公洗脚,一边听他重复了无数遍的往事。老人长期卧床,极易生褥疮,但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照料下,17年来,公公身上始终干干净净。
“有时候夜里起来三四次,确实累,但想想他是孩子的爷爷,是俺家的宝,再苦也值得。”朱云枝的话道出了崔庄村人最朴素的情感。她的善举,不仅让丈夫敬满箱由衷感激,而且成为乡邻交口称赞的榜样。
“像这样的故事到处都是,在我们崔庄村,村民不比金、不比银,就比谁孝顺。”一村干部说。
文化传承:让古老民俗焕发新生
每年农历三月三,崔庄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农民文化节。铿锵有力的“大铜器”表演、热闹非凡的孝亲敬老活动……这些由“五老协会”主导的文化盛宴,不仅让传统民俗得以延续,而且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
“‘五老协会’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完美结合。”崔庄村党支部书记敬营辉说。这些长者用他们的经验、威望和热忱,搭建起党群“连心桥”,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崔庄村的产业弱小化、环境脏乱化、治理表面化、乡风庸俗化、作风浮漂化等困扰农村的“十化问题”正逐步破解。
如今,崔庄村的这群“乡村振兴顾问”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界限,奉献永不退休。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底色,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