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李华:为养老事业奉献最美芳华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王化远 张群生
  5月20日,在正阳县永兴镇敬老院,1名身穿白大褂的女护工时而熟练地为特困老人铺床叠被、剪指甲,时而又在拖地、洗衣服。她就是李华,在这个普通岗位上干了38年,经历了10多届乡镇分管负责人、8任民政所长,送走了 50多位特困(五保户)老人。
  20世纪80年代,永兴镇建起了敬老院,经村党支部推荐,20多岁的李华当上了敬老院的会计,每月工资70元。那时,她刚从县城知名企业皮件厂辞职,随刚退伍的丈夫到农村。
  “谁家没老人,谁不会老,与老人打交道没啥不好。”李华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时敬老院只有两名管理人员。“我虽然是会计,但看到敬老院一堆的活儿,怎能袖手旁观。”李华说。
  她和院长一起管理敬老院,还要当厨师、做账,服务14名“五保”老人,整天忙得连轴转。第三年,她主动辞去会计职务,专职当护工,院民发展到18名。那时候乡下条件差,敬老院相对吃得好、住得不错、服务又好,第四年增加到30多人,可把几个管理人员忙坏了。当时,李华的两个孩子都小,丈夫周华在派出所上班,索性把家搬到敬老院。受妈妈的影响,她的孩子六七岁时就学会给五保户爷爷端水、剪指甲。
  “‘五保’老人都是单身,一辈子独来独往习惯了,各有各的个性,稍不如意,轻者噘嘴板脸、重者恶语伤人。要有爱心,还得能忍耐。”李华深有体会地说。
  1993年8月,敬老院入住了1位70多岁的刘姓老人,他性格倔强、爱找茬,动不动就摔东西、骂人。一次,他嫌毛巾洗得不干净,把脸盆和毛巾一起扔到门外,嘴里还骂骂咧咧。李华笑脸相迎,捡起毛巾重新洗干净,他仍然不依不饶,最后李华自己掏钱买了条新毛巾,并赔礼道歉,才算了事。
  李华的丈夫周华看到妻子经常受累又受气,身体日渐消瘦,心疼不已。2010年5月,他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协助李华当起了护工。军人出身的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和大家一道晚睡早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李华的负担。上级提拔他当副院长,两年后,又升为院长。虽然是负责人,但敬老院人手少,他啥活都得干。
  有了他们的支撑,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连年被评为先进敬老院,李华还被评为正阳县尊老敬老之星,受到表彰。但是服务质量的提升,在某些方面助长了个别老人的依赖性,他们片面认为,政府给你们发工资,就得好好服务,甚至想让工作人员听他们的,还想违背管理规定随意出入,工作人员坚决不依。一次,1位老人想独自外出遭李华阻拦,因此心怀不满,当面骂人还不算,还故意刁难李华。
  “敬老院挨骂是正常的,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就习惯了。老人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我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李华动情地说。
  李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3年,下肢瘫痪的五保户余某入住敬老院,他大小便都在床上,那时候也没有尿不湿、尿垫,一旦闹肚子,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拉在被子上。为此,李华特意多准备几床被子,以防天阴下雨。
  然而,这还不算难,难的是伺候痴呆老人,他们一般不同程度存在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有时失去控制。这些老人虽然很少见,但护理难度大。一次,李华正准备给1位患痴呆症的老人送饭,推门一看,老人赤身裸体站在床前,她急忙后退,喊来丈夫,费了好大劲才帮他穿上衣裳,两口子还都受了伤,看到老人安稳下来,她才放心。
  37年来,看到老人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李华发自内心高兴。老人生病、茶水不进,她的心像针扎一样难受;老人病危,她像儿女一样守护在身边;老人去世,她边哭边为老人洗澡穿衣。
  如今,李华已经60多岁了,从昔日的俊俏姑娘变成了“花甲老人”,但她那颗敬老爱老的心没有变。谈起未来,李华激动地说:“现在孩子都大了,我更加轻松了,如果身体允许、工作需要,我将为敬老院奉献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