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林检查新培育的菌种。
本报记者 张子豪 文/图
农作,是蕴含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最久远的记忆,滋养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5月14日,记者来到正阳县兰青镇胡塘村,见到了全国劳动模范高建林。刚下车,高建林便乐呵着与每个人握手,这是一双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但温暖、厚实。这双手,一年要用掉上千双一次性丁腈手套,只为高质量完成菌种接种;这双手,连续1800多天不间断进行菌种实验,培育出高产优质平菇品种;这双手,带领正阳县700多户农户种植菌菇并实现增产增收,为大家铺就出致富路……
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这位勤劳朴实的农民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接受表彰。
初心 学技术做产业带头人
将秸秆、玉米芯、木屑、棉花籽等原材料按比例进行搭配混合,再将菌种掰成小块,小心嵌入培养料袋内,一袋菌种就制作完成了。在正阳县,一座平菇种植大棚可以种植这样的平菇菌种近万袋,为种植户带来近4万元的收益。
谈起自己与食用菌的结缘,高建林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选择这条道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1986年,20岁的高建林怀揣着对食用菌种植理念和新技术的向往,来到许昌市真菌研究所学习。学成后,又辗转至郑州农科院真菌研究中心深造菌种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1987年,经正阳县科技局推荐,他远赴上海食用菌研究所进修。上海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种植理念和技术,也为他日后的创业埋下了“科技”的种子。
1988年,学成归来的高建林返回家乡,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开始了平菇种植实验。过硬的技术加上吃苦耐劳的性格使得高建林大获成功,当年他的种植收入就有9000多元,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万元户”。
在利益面前,高建林没有吃“独食”。他免费开办技术培训班,向村民传授种植经验,甚至自掏腰包为困难户赠送菌种,手把手指导栽培技术。
在高建林的带动下,1988年至1991年,正阳县食用菌种植农户迅速发展到2500多户,平菇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多年以来,高建林累计举办免费培训班100多场,培训农民3000多户,赠送菌种价值50多万元,累计帮扶100多户困难户走上致富路。
恒心 研菌种助力增产增收
“这是我培育的反季平菇新品种,今年试种5000袋,成功后,明年就可以带着大家一起种,能增加很多收益。”在正阳县兰青镇智庄村田间,高建林正在向菌菇种植大户陈连见推介新培育的反季节平菇。
平菇的种植、产出一般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夏季是平菇产出的真空期,价格要比产季高出数倍。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反季节食用菌品种,是高建林近年来的梦想。“新品种的诞生需要从野外采集野生菌菇,与现有品种进行杂交培育,需要漫长的实验才有可能成功。”高建林说。
为了采集到优质的野生菌种,每当雨后,高建林都会上山采集菌菇。雨后的山林湿滑泥泞,数年来,高建林走遍了正阳县和周边地市的大小山林。与荒野山林危险的采集工作形成对比的,是实验室日复一日的培育实验。经过1800多天的反复实验,高建林终于取得技术突破,培育出可以在反季节大规模种植的平菇品种。
匠心 拓市场不忘乡邻共致富
“时代在发展,市场对于菌菇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光依靠原来的自产自销模式只会走下坡路。”在远赴武汉、深圳、杭州、福州等地对食用菌市场认真调研后,高建林敏锐的意识到,要想打破品种单一、产量偏低、销售渠道不畅的局面,必须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联合广大种植户一起扩大产业规模。
2010年,高建林成立建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领300多户种植户采取“五统一”经营模式,实现了联合经营,食用菌产量、质量、销量均有明显提升,不仅在周边地市打开了销路,还与武汉华南海鲜城等大型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产品专供。
近年来,高建林致力实现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2023年,他成立正阳县兰青富民现代农业种植农场。今年,高建林准备投资200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扩容提升,建设养菌房和深加工车间,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增长。
如今,高建林的农场不仅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样板,更吸引了市农科院在此设立食用菌新品种试验站,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明年,我准备在杭州建立产品冷库,将正阳菌菇销往南方。”高建林说。
迎着田间金黄的麦浪,高建林说:“我是一个农民,我相信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我要继续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