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红鸽 孙联合 班新河
春季是平菇生产的关键时期,此时气温回升但波动较大,昼夜温差显著,空气湿度偏低且多风干燥,各种病虫害风险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及品质。结合春季气温特点,提出平菇春季管理关键生产技术,助力菇农科学管理、提升平菇产量及品质。
一、气温骤变应急管理
温度是控制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菇棚内的温度低于8℃时,平菇子实体发育迟缓;当菇棚内温度低于4℃时,平菇生长受到抑制。为了保证平菇的正常生长发育,菇棚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0℃~20℃。春季气温回暖,但是在早春还是会遭遇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春季管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观测菇棚温度和袋温,采取措施调控菇棚温度在适宜的生长发育范围内。
二、合理增湿控光
春季保持平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避免直射光,防止棚内气温骤升,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一般根据气温的变化每天微喷1次~3次,保持湿度,但不宜喷水过多,保证棚内空气湿度85%~90%。
三、适时通风
春季多干燥大风,通风时需兼顾保湿:通风前先喷水增湿,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时多通风,气温低时少通风。喷水增湿后要及时通风,避免因菇棚高温高湿而使平菇产生黄斑病、绿霉病等。通风时间选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开干热风时段),每次通风20分钟~30分钟,确保空气新鲜且相对湿度不低于75%。
四、防治病虫害
春季气温回升,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一般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预防病虫害,突出绿色防控策略。优先采取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合理使用化学防控,严禁滥用农药,谨慎使用农药,确保生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物理防控可以利用防虫网、黄虫板等诱杀菇蚊、菇蝇等,如有病菇及时清除,妥善处理料面,防止病菌扩散蔓延。在出菇间隙,使用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抑制螨类、线虫、跳虫等,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时通风降湿。
五、及时采菇
当平菇子实体生长至七八分熟、孢子尚未弹射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丛基部,轻轻旋扭即可采下,避免带出培养料。采收后需将袋口残留的菇根、死根等清除干净。
(作者均系驻马店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河南省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