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1日
以空间设计为笔 绘乡村锦绣画卷
——黄淮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讯员 杨馥华 李小朋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度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由黄淮学院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主创的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拙匠书院(以下简称拙匠书院),从全国221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美丽乡村文化空间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这一权威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拙匠书院设计理念和建筑品质的肯定,还是对黄淮学院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探索与实践的高度认可。
  打造新范式
  拙匠书院初创于2017年,是由研究院承建的一座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建院之初,研究团队以“传承中式文化基因,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使命,以“建形筑魂”为理念,把豫中南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创新性地提出“第七空间”理论,即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传统6种空间类型基础上,构建承载文化记忆、激发精神共鸣的人文空间。
  作为研究院的旗舰项目,拙匠书院通过“展示+体验+传承”三位一体的空间设计,开展美术、茶艺、国学、拓印文化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公益活动。开展的乡村运营大家谈系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热情参与。通过展示当地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效带动周边文旅产业,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本,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乡村”等5项国家级荣誉。拙匠书院这种突破物理空间局限的设计哲学,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构建新生态
  在拙匠书院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黄淮学院依托应用型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与市政府组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和12个县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研究院肩负重任,以“人文空间七维理论”为引导,突破传统乡村建设的功能局限,通过系统整合乡村生态资源、文化基因与产业基础,构建“文化主题策划—空间场景营造—运营机制创新”立体化设计路径,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成功打造出多个“一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项目。
  在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通过整村系统性规划,相继完成拙匠书院、拙匠书舍、鱼之乐美食坊等产业规划与布局。项目团队以“活化嫘祖文化基因”为主题,构建“书院+民宿+美食坊”产业矩阵,把嫘祖文化融入建筑空间设计,打造嫘祖文化体验带。
  在遂平县嵖岈山镇孙缸窑村,设计团队进行乡村产业规划、乡村风貌提升与民宿产业的规划与设计。他们挖掘当地女娲传说与陶艺传统文化,规划建设陶艺主题民宿、文化街区、女娲文化广场及水系环道,打造兼具文化传承与旅游功能的特色村落。创新设计黄荆屋离地高架民宿等特色建筑,让沉睡的孙缸窑村变身“陶艺活态博物馆”。
  赋能新活力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研究院不断从已有项目实践中获取灵感,深化理论研究,赋能科研和教学,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和产业实践。
  2024年,研究院签订横向课题协议6份,涉及乡村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围绕乡村治理模式、产业结构布局等开展科学研究,获批省级以上课题5项。其中,《乡村振兴的系统化思维》研究成果被信阳市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采纳,为区域乡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新集村,研究团队推动整村运营结构调整,建成“三院七坊”产业矩阵,每年接待研学访客5000多人次。
  研究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创“小班化师徒制”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制+导师制+竞赛制”三维育人模式,创建乡村设计微专业课程群,开发《乡村房屋修缮与建设》等5门核心课程。通过“真题真做”教学机制,累计培养专业人才100多人,完成古建筑测绘100多处,形成“课堂作业—竞赛作品—落地项目”人才培养闭环。师生团队在省级以上设计竞赛中获奖60多项。其中,《拙匠木语——赋能豫南木作文创》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郭莹莹老师主讲的《室内(家具)设计》课程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一等奖,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