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团队专注研讨,共同学习最新的技术文献。
神经外科团队正在进行常规查房。
团队正在研讨病例,指导年轻医生掌握手术要点、难点。
本报记者 王冰之 通讯员 吴 靖 张雪凝
从脑干肿瘤的毫厘之争到脑血管病的生死时速,从脊柱脊髓的复杂重建到小儿神经的精细雕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韧与创新,在神经外科领域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这支团队以“敬畏生命、精研医术”为信条,在生命禁区书写医者传奇,年手术量突破数千台,成为辐射鄂、豫、皖三省的区域神经外科诊疗中心。
筚路蓝缕:从“跟跑”到区域医疗高地
2003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悄然诞生。一台国产显微镜、几把基础手术器械便是全部家当。2005年单独设立神经外科病区,成为科室发展的转折点。随着首台进口显微镜的引进,团队成功开展小脑肿瘤切除术,标志着从“救命”向“治难”跨越。2008年,被评为驻马店市神经外科治疗中心,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医院投入建成现代化神经外科中心,细分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配备进口术中导航、电生理及超声检测等尖端设备,床位数扩至百余张,实现从“边缘学科”到“省级重点专科”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神经外科中心,从最初仅能处理颅脑外伤,到如今涵盖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神经、神经肿瘤、神经脊柱、小儿神经五大亚专业,能熟练开展垂体瘤、小脑肿瘤、脑动脉血管瘤治疗等技术,基本达到神经外科手术能力全覆盖。科室用22年完成三级跳,成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精准攻坚:突破生命禁区的技术突围
手术室里,DSA显示屏的冷蓝光晕中,神经外一科主任李力的护目镜上映出蜿蜒的脑血管影像——72岁李先生的基底动脉顶端,一枚动脉瘤正随着心跳微微搏动,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血管地雷”。“这个‘炸弹’位置刁钻,得给它穿件‘防护甲’。”他低声说着,指尖轻捻微导丝,如执毛笔般从桡动脉探入,导丝在血管分叉处灵巧折转,精准抵近瘤颈。手术结束后,李力卸下铅衣,后背已渗出大片汗渍,他指着造影屏上完美隔绝的动脉瘤笑道:“在血管里跳舞,半步错不得。”
“手术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这位从医35年完成过数千台手术的专家说,“每次看到患者家属眼里的光,就觉得自己还能再攀高峰。”
另一间手术室里,神经外二科高岩升正进行着一场“毫米级雕刻”。一位车祸重度脑外伤的年轻患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患者受伤后颅内出血、昏迷、瞳孔散大,当地医生认为救治无望,但家属不想放弃,紧急将患者送到市中心医院。主任高岩升和他的团队经过5个多小时的急诊手术,将这个年轻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是高岩升从医27年所做的数千台手术中的一例。“神经外科手术更要突出微创、精准,因为大脑实在‘伤不起’。”高岩升说。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豫南首例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肿瘤切除术中,患者术中朗读诗歌精确定位语言区;儿童脑积水治疗中,1厘米切口的神经内镜手术托起数百名“折翼天使”的新生,见证着生命禁区的步步突围。
人才筑基:锻造神经外科精锐之师
早7时的显微实验室里,年轻医生正在进行“千针特训”——在直径1毫米的硅胶管上缝制间距均匀的20个线结,这是获得主刀资格的“入场券”。李力常在此示范导丝操控法:“导丝转弯角度要像书法顿笔,既有力度又留余地。没有千万次的重复,哪来手术台上的从容”他要求团队每人都要多次进行血管模型训练。
在科室教学中,神经外二科的年轻医生需在3D打印的颅神经丛中定位肿瘤,误差超过1毫米即须重考。“神经外科是立体艺术,”高岩升常举着患者术后CT片讲解,“你看这片切除区域,既要干净彻底,又要保留神经功能,就像在豆腐上雕花。”
神经系统疾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只有不断向上级医院“取经”,才能提升业务水平,把手术做得更好、更精。科室与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建立“人才直通车”,选派科室骨干进修和学习,提高团队的技术竞争力。最终,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神外铁军”,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学科跃升:构建全周期诊疗生态圈
在神经外一科门诊,帕金森患者周先生的可穿戴设备正将震颤数据实时回传AI系统。“过去调药需住院观察,现在半小时就能生成方案。”李力介绍,其团队搭建的“功能神外智慧平台”已服务千余名患者。而在神经外二科病房,3岁脑积水患儿乐乐(化名)的3D打印颅骨模型正在生成——高岩升团队改良的“可调节分流管”技术,让患儿免去多次手术之苦。“医疗技术不仅要追赶前沿,更要解决患者的切实之痛。”高岩升说。
面对 复杂病 例,多学 科诊疗(MDT)模式大显身手:在救治一位脊髓血管瘤瘫痪患者时,李力率介入团队实施脊髓血管畸形栓塞,高岩升领衔的脊柱组完成椎管减压,康复科同步制订呼吸训练方案。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精准协作时代”,两位主任共同主导的“神经疾病大数据中心”,绘制豫南地区脑卒中发病地图,大大提高了基层筛查效率。
医德铸魂:以人文之光温暖生命
德之深者,必以术造其德;术之精者,必以德固其术。作为医生,精湛的医术可以救死扶伤,而高尚的医德则是医术的升华。
病房13床的刘女士永远记得那个生日。当帕金森让她逐渐脱离世界时,医护人员送来插着“60”字样的蛋糕,护士握着她的手画出记忆曲线:“您教过的学生都在等老师回家。”
每月举行的“医患茶话会”上,康复患者讲述的抗病故事,成为最生动的医学教材。脊柱侧弯少女小娟(化名)的笔记本上写道:“高叔叔拆掉了困住我的‘铁笼子’。”
这种人文精神深植于制度土壤。神经外科的医护团队,在两位主任的带领下,常常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以医者初心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当夕阳为手术室镀上金边,又一台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跳动的不只是患者的生命体征,更是一支精锐之师永不停歇的攀登脉搏。在这里,每把柳叶刀都在续写生命奇迹,每次技术创新都在拓展医学边界,而那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始终如无影灯明亮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