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3日
蓝天之下 生命至上
——走近河南好人闫艳峰
  本报记者 梁灵芝
  开小商铺,靠卖小饰品养育两个孩子,闲暇时光带娃骑车远足,40岁的闫艳峰日常就是普通的邻家大哥。但一遇上危急时刻,抢险、下水,他立即生龙活虎!在他心里,挽救一个生命就是留住一个家庭的幸福。
  从3岁那年哥哥不幸溺水,到自制救生竿成功救起20多人,10多年来,闫艳峰义务救援近百次,足迹覆盖新蔡、郑州、安阳、新乡等地。2025年2月25日晚,“我们河南人”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上,新蔡县红十字蛟龙救援志愿服务队指导员闫艳峰入选见义勇为类2024年度“河南好人榜”。
  立志救援,从军报国
  新蔡县位于洪、汝河交汇处,境内水域面积达3500亩,许多村子依河而建,村民房舍周边都是坑塘。1986年,闫艳峰就出生在月亮湾街道闫湖村。3岁那年夏天,他8岁的哥哥在村外的坑塘边玩耍,落水溺亡。17岁那年当兵离开家后不久,他再一次悲痛地得知,他的堂弟、他最亲密的玩伴儿也溺水而亡。
  恰巧闫艳峰所在的部队是省内唯一的应急救援部队。服役期间,闫艳峰系统学习了各类救援技能,自幼纯熟的游泳技能很快成就了他水中救援的本领。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闫艳峰随部队前往救援,一干就是3个月。
  生命是那样坚韧,却又那样脆弱。母亲深夜哭倒在哥哥坟前的记忆再一次浮现在闫艳峰眼前,让这个刚强的汉子泪洒当场。如何治愈痛苦?唯有全力以赴挽救生命。他暗暗发誓,无论何时何地谁有危难,只要他遇到,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拯救。
  组建救援队,义务救援百余次
  2011年退役后,闫艳峰回到家乡新蔡县。为了保持体力和技能,也为了能第一时间发现溺水者,他像当兵时一样,常年在水域面积最大的东湖公园晨炼、夜跑、游泳。他的这一习性果真发挥了作用,2022年、2023连续两年“十一”长假期间,他两次救援,挽回了一名年轻女子的生命。
  2016年,闫艳峰结识了热心公益的张团结,当过兵的共同经历,救生命于水火的共同愿望,使两人愈走愈近。经过他俩紧锣密鼓的努力,当年10月,新蔡县红十字蛟龙救援队成立了。
  作为一支以水域救援为主的队伍,红十字蛟龙救援队不仅活跃在新蔡县,还义务参与郑州、新乡、荥阳等地的洪灾抢险,年义务救援30多次,成为该县一支重要的应急救援力量。2023年夏季,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涿州洪灾严重。闫艳峰和队员们成功救出了被洪水围困的百岁老红军柳德凤,使新蔡县蛟龙救援队声名大振,至2024年,救援队伍已扩大到300多人。
  用心防溺水,自制救生竿
  如何让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的人安全、成功施救?闫艳峰常常琢磨这个事情。2019年,他经过再三筛选,自制了低成本的“救生竿”安放在县城内湖、塘、河、坝堰水域岸边,并动员他的发小、在广东创业有成的黄飞荣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救生设备安放在县城内的临水公园里。救生竿安放当月,蛟龙队员吴保勇成功用它救上一名落入东湖的女孩;2022年,市民冯远华用它在西湖公园大桥边成功营救一名溺水女子。至目前,救生竿已成功救援了20多人。
  在水中救援,与死神赛跑,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闫艳峰也有过后怕的时刻。在新乡农村救援期间,当地积水严重,最深处甚至超过5米,很多人滞留在屋顶。水下看不见的东西却相当复杂,围墙篱笆、树枝、电线杆、网,啥都有。天快黑了,他们带着一户农户撤离时,救生艇却不知被啥扎了一个大口子,顷刻间,救生艇“咝咝”地漏气,艇上的人惊恐地叫喊起来。 危急关头,闫艳峰和两名救援队员立即跳下水,用手将漏气处高高托举起来,拼命游,终于在天黑前到达安全地带。“要是天黑之前出不去,后果不堪设想。”闫艳峰说。
  心愿
  只有做好青少年防溺水宣传教育,才能从源头上防止溺水的悲剧。为此,他和队员们积极投身青少年防溺水宣传教育,经常前往广场、社区、学校等地普及防溺水知识,走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让他庆幸的是,通过这些年坚持不懈地宣讲,如今人们已普遍有了防溺水意识,“这一年多,我们的救援次数已经明显比前几年少了。”
  看着闫艳峰真诚的目光,我想起了一句诗:“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