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群
坐落于北纬32°线上,豫州怀抱中一个质朴宁静的小山村静谧地伫立在金顶山一隅。这里是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交会之所,造就了一片独特的“三山环抱、碧水绕流”的盆地风光。金顶山、云梦山、蚂蚁山携手沙河,共同勾勒出一幅绵延百余平方公里的生态画卷。往昔,这片土地曾是确山县下辖的金顶乡与粮源公社,而今则归属于驿城区的蚁蜂镇。它或许未曾享有那些名山大川般的显赫声名,没有震撼人心的巍峨之态。然而,正是这份不显山露水的低调,让它蕴藏着只属于自己的深沉故事,犹如一本被时间尘封的古籍,每一页都镌刻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轻轻开启,细细品味,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与温情。
年少时,我身单力薄,却常常跟在大人身后,下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无论是披星戴月、露水湿透裤腿的“三夏”抢收麦地,还是烈日炎炎下,手持锄头在秋田地头锄草,抑或是在运粪运粮运土的队伍里,都能看到我小小的身影。起初,繁重的农活儿让我力不从心,那锄头仿佛有千斤重,挥上几下便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但我心中憋着一股劲儿,不甘心被困难轻易打败。在尝试与坚持中,我逐渐掌握了农业知识与劳动技能,懂得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感受到了每一颗粮食的重量,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也越发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仿佛一瞬间长大了许多。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吃穿用度都不如现在丰富。有点好吃的,总是先让着小的;添件新衣服,总是先顾着大的,小的则接力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缝缝补补又一年。在家人的悉心呵护中,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甘甜、亲情的温暖,以及岁月的美好。每天心无旁骛,轻松自在,如清波中翻滚嬉戏的鸭子,似放飞在树林间的雏雀,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时光。
作家刘亮程曾说:“一个人离开家乡之后,可能才会获得对家乡的全部认识,可能才会知道家乡曾经给过你什么。”大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在山里的孩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精神财富。如果说大山里的孩子能吃苦、有骨气,那一定是骨子里融入了铁石般的坚毅;如果说大山里的孩子更有勇气直面生活的挑战,更具乐观精神,那一定是广阔天地给予了他们豁达的胸怀;如果说大山里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恩,那一定是大山给予了他们无尽的滋养。
每至春日,暖阳轻柔地洒在大地上,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温柔呼唤。蕨菜、荠菜、灰灰菜、马齿菜等野菜,像是收到了春的密令,纷纷从土里探出嫩绿的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它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山野荒芜之间,宛如绿色的小精灵,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剜取、去品味。树上的槐花、香椿叶也不甘寂寞,纷纷登上餐桌,用独特的风味刺激着我们的味蕾,为口腹之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绿色食品备受青睐的当下,农家餐桌的地皮菜炒鸡蛋、热豆腐、蒸时令野蔬等家常菜肴成为金顶山景区的美食名片和游客体验特色美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夏日来临,山林仿佛被打翻的调色盘,绚丽夺目。各类野果挂满枝头,红的似火,热烈奔放;紫的如霞,浪漫迷人;黄的若金,璀璨耀眼。它们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这里有野生的桃、梨、枣、杏、樱桃等,而高大的板栗树尤为引人注目。褐色的外壳包裹着饱满的果实,宛如一个个小刺猬,藏在枝叶间,等待人们去采摘。山葡萄则一串串地垂挂着,紫莹莹的,宛如玛瑙般晶莹剔透,蕴藏着满满的甘甜,让人垂涎欲滴。
岁月如潺潺溪水,悄然溜走,无声无息。暑去寒来,四季更迭,我在金顶山葱郁的怀抱中悄然成长。在这宁静而惬意的放牧日子里,我奔走在大山荒野之间,时而勇于攀登陡峭的悬崖,把调皮的小牛从危险处赶下来;时而追寻着山间蜿蜒流淌的溪水,直至找到那清泉的源头。当骄阳似火,炙烤的山风掠过山岗时,我也会悠然乘凉树荫下,仰望那辽阔蔚蓝的天空,看云卷云舒,那团团飘动的洁白云朵不断变幻着形态,引领着我的思绪一同遨游远方。这片孕育了我家乡的土地,曾经是英雄纵横驰骋的战场。脑海中浮现各处散落的红色遗迹,随之忆起家乡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如智勇多谋的杨靖宇、勇敢无畏的王老汉、默默坚守的杨玉璞。他们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挺身而出,带领抗战队伍,坚持对敌斗争,用生命和铁血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名字犹如一座座丰碑,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他们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如顽强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心灵的土壤里,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激励着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霜降之后,故乡的山野上变得五彩斑斓,红黄的树叶开始飘落,斑驳的林梢枝条渐显枯萎。父亲便开始收拾好斧头、锹头、镰刀、绳索、架子车等工具,那是要带着家人进山砍柴了。那是一场艰辛的劳动,我手握柴刀砍树,每一次用力,都震得手臂发麻、虎口生疼,但仍然咬着牙,一下又一下地挥动着柴刀。
随着气温下降,严冬骤至,寒风嗷嗷叫着,如同一头猛兽在咆哮,尖锐刺耳。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山川大地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瞬间将世界装点成银装素裹的模样。房檐下挂着一串串冰凌,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是一把把锋利的宝剑,尽显冰雪的威严,酷冷的寒战。
纵有凛风砭骨痛如割,总有陋室拥炉叙暖情。一家人围坐火堆旁,父母一边添柴,一边慢悠悠地讲着从前的故事,或一边烤着衣被,唠叨着家常,盘算着来年的日子,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橘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屋内每一个角落,那时守着这堆火,暖烘烘的,一家人的幸福时光仿佛凝固,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画面。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构成了农村家庭最朴实的幸福底色。无论过去多久,回想起来,心里都是温馨甜蜜的感觉。
随着又一个冬季的到来,这一年哥哥因体检未过没能实现参军愿望,我心中的从军梦想便犹如火焰般熊熊升腾。受哥哥经历启示,我下决心要把身体锻炼好,将在村外道路上跑步列入日常,哪怕寒风凛冽。晚饭后,万籁俱寂,夜如白昼,我独自走出家门,穿过冰封的村口水塘边的小桥,绕过寒冷的牛屋旁曾徜徉的大树,在积雪覆盖的道路上艰难行走。脚下木底棉鞋“咯吱咯吱”作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岁月的琴弦上,奏响着坚韧的旋律。步履沉重如冰疙瘩,寒风中飘落的雪花时而直扑脸颊,时而疯狂地蹿进脖颈,即刻融化,一层冷汗湿透衣裳。我停下脚步,紧紧地拉了拉衣领,回望身后,留下的脚印竟有一尺多深,每步都如刻雪痕,我继续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的体质增强明显,为日后的参军入伍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1969年,通过层层筛选,我有幸成为蚁蜂公社百余名征召青年中15名新兵的一员。我告别了家乡、亲人,辞别了承载无数美好回忆的金顶山,怀揣着憧憬与梦想,走进了绿色军营,开启了人生崭新的转折之旅,这一去就是悠悠半个世纪的阔别。
旧里风物半已稀,唯有相思未曾移。那一刻,心海翻涌,波澜起伏。顾盼间,沧桑岁月匆匆而过;如今,此心安处是我乡。于我而言,金顶山早已非简单的地理概念,我深深眷恋着这块赋予我生命与成长的土地,它是我遥遥相望的乡愁,是我心中精准且永恒的坐标。祈愿故土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以生态宜居绘就底色、用产业蓬勃注入动能、凭民生丰盈夯实根基,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多维交融的时代画卷,奏响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