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哪吒雕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哪吒,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3岁孩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神话人物,在2025年新春伊始,频创神话。
从2月7日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到2月13日票房突破百亿元,再到2月15日票房突破110亿元排名全球票房榜第11位,电影《哪吒2》实现了我国电影史上的历史性突破,现象级票房更带来一连串文化冲击波。
《哪吒2》风靡全球的背后,凝聚着4000多人主创、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2000个日日夜夜的创意和心血。以导演饺子为代表的创作团队拧成一股绳,创出一条路,展现着中国国产动画的“新势力”。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台词道出的,是电影创作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
“哪吒”何以“炼”就?
根植传统:中国的故事该由中国人自己讲
银幕上,哪吒系列故事让人耳目一新;银幕外,哪吒这一文化现象的讨论持续热烈。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却始终扣人心弦。许多观众都有疑问:这样的“哪吒”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多次走近《哪吒2》制作团队,记者感悟到,这不是攀登一两座高峰,而是攀登无尽的山脉。
“所有的创作都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扎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土壤,汲取养分。”导演饺子说,“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文化IP,应该成为创作的故事宝库和灵感来源。”
“在故事的构思上,一开始是从碎片想的,这也是我们此次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主创团队用“面壁思过”来形容创作思考的过程。《哪吒1》的主题是改变自我的命运,第二部则有更大野心,希望哪吒能改变世界。
“沿用《哪吒1》的老办法,一个逻辑一天想不出来,就想一个月,吃饭睡觉都得想着,总能想出来。”主创团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相信只要想得够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哪吒2》在故事立意上有了方向,然后就是和大家的所知所感融合起来,制作出心目中哪吒的样子。特效也要随之全面升级。
在主创团队的任务单里,总是排满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也是对自我的挑战。都得解决,一关关过。”导演饺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说本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很多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中都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哪吒”电影创造的神话背后,正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从唐代《开天传信记》,到元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再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千百年来,哪吒这一人物,始终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影视创作者推出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诸多和哪吒相关的影视佳作。
2019年暑期,《哪吒1》上映,影片收获超50亿元票房,位列当年票房榜首位。在主创团队看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对中国故事的深度挖掘,将经典的中华美学观念有机融入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之中,为创作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应运而生的《哪吒2》,多元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历史在“说话”——
虽然《哪吒2》的故事相比于大家熟知的“哪吒闹海”有了较大改编,但主要人物和情节均来自经典作品。片中石矶娘娘等角色来源《封神演义》,海夜叉、敖丙版哪吒形象均使用诸多《哪吒闹海》的经典元素。
文化在“说话”——
哪吒的服饰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宝、海底龙宫的建筑风格、昆仑仙境的场景设计等,处处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侗族大歌、唢呐、呼麦、大三弦、埙……丰富的民族乐器为影片配乐添彩。
文物在“说话”——
片中“结界兽”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法器天元鼎、石矶娘娘的铜镜纹饰带有青铜时代的古朴神秘感……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四川元素,让观众印象深刻。”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电影制片人刘文章介绍,这样的改编,让角色更生动有趣,也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细品《哪吒2》的精神内核,不仅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延续。
“春节看哪吒,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哪吒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是因为他有着打破世俗偏见的反叛精神”……互联网上,观众一字一句,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口号,到“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呐喊,哪吒所代表的追求自我、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符号,在影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
事实证明,越是植根文化的经典,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扫码看全文 (据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