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 慧 刘羽佳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瞄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通过更加细化、具体的政策安排顺畅中长期资金入市“道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这些安排,不仅将为市场带来更多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也将稳定市场预期,筑牢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基础。
证监会主席吴清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实施方案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实际规模、比例的明确指标;又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可以说‘干货’满满。”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增量资金问题,方案明确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硬指标:
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持续提升比例和规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提升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规模和比例,更重要的是方案明确全面建立中长期资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可以说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
“长钱”有耐心,需要资金考核机制这个“指挥棒”的引导。长期以来,“长钱短投”问题突出,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考核周期短导致的动作变形。长周期考核建立后,中长期资金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能通过投资能力获取更长期稳定的回报。
与此同时,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也将有效提高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降低市场波动,大幅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提升对各类资金的吸引力,强化资金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从操作层面看,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不同类型的中长期资金,方案都根据其资金属性和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安排,进一步解除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束缚”,激发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短期来看,能给市场带来稳定的增量资金;长期来看,能够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更好发挥机构投资者专业作用,引导各类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良好的投资回报和资本市场生态,是吸引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基础。实施方案从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等方面作出部署,以资本市场自身高质量发展增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展望未来,随着中长期稳定资金的入市,资本市场回暖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各类中长期资金也将通过资本市场更好实现保值增值。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中长期资金入市明确硬指标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刘羽佳 刘 慧)证监会主席吴清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
吴清说,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围绕延长考核周期,吴清称,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一些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的一个重要卡点。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本来是个长钱,但是考核周期过短就难以长投,通过考核周期调整,能够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吴清说。
吴清表示,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