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刚(右一)带领志愿者开展情暖寒冬行动。 (资料图片)
22年前,一次偶然的遇见,让郭保刚开始穿行田野、脚踏泥泞,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
22年来,郭保刚骑坏了3辆摩托车,奔波近20万公里,跑遍了200多个乡村,先后救助了500多名孤困儿童。
22年后,郭保刚依然不忘初心,忙碌在扶危济困的最前线,引领着身边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埋下爱的种子
郭保刚是驻马店市粮食局华生粮油物流有限公司职工。2002年,郭保刚下乡调研小麦的生产情况,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闯进他的视线,脚上穿着不知道从哪捡来的破拖鞋,大得路都走不顺畅。郭保刚向当地村民打听得知,小男孩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无亲无故。郭保刚心生怜悯,给小男孩买了一碗饭接着赶路。回去后,小男孩孤苦伶仃的样子一直浮现在郭保刚的脑海里。于是,郭保刚趁着休息日又找到那个小男孩,给他买了些衣服和食物。之后,郭保刚有空就会去看看。去的次数多了,郭保刚接触到了更多的孤困儿童。
8岁的小女孩父母先后去世,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上小学三年级的姐弟俩,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了,屋里的床是用旧砖块支起的破木板,木板上只有一块捡来的烂毡布。姐弟俩干农活做家务全靠自己,小小年纪双手伸出来像老人一样粗糙;父亲双腿瘫痪,母亲离家出走,9岁的小女孩一直肩负着照顾父亲和家庭的重任。家里喂了一头大母猪,猪圈的石墙比她还高,每次喂猪食都要踩着一块大石头才能够着……
这些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郭保刚的心,让他愈发地放不下。
辛勤耕耘守花开
每到周末、节假日,郭保刚就迫不及待地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看望那些孩子们。天气最寒冷的时候郭保刚反而跑得最频繁,寒风刺骨里跑一天,脸都冻麻了,晚上在被窝里暖半夜还冷得直哆嗦。许多偏远的村子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郭保刚就骑着摩托车去。有时路程太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郭保刚要连夜返回。山路崎岖,他腿上至今还留着夜间返程时从摩托车上摔下来留的伤疤。
当郭保刚一头扎进山村里才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太多。2007年,郭保刚借用村民的房子,在确山县三里河乡开办了第一所儿童活动中心——康文苑。该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是驻马店第一所民间社区公益活动中心。“第一次见到那个孤儿时,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像发现有人落水了,我又有能力救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郭保刚坦言,“随着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因为我得到了改善。我意识到自己肩负了众多的责任和期望,这也化为更强大的力量簇拥着我向前。”
每年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开展义务支教与儿童关怀活动;逢年过节,撇下妻儿,采购生活必需品,和孩子们一起过节;筹集1万多册图书给4所村小学建立图书室,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课外读物;孤身前往海拔4600米的藏区高原,顶着零下20℃的严寒,强忍着高原反应,为50多户贫困牧民家庭送去冬衣和学习文具……不知不觉间,郭保刚做了很多事,走了很多路,脚步也从驻马店延伸到周口、信阳、四川甚至国外。
大爱之花开遍地
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郭保刚冒着感染登革热和鼠疫的危险,先后去过孟加拉国、泰国等国家,为孤儿筹措生活物资,为生病的孩子解决就医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郭保刚号召当地的爱心人士建立志愿服务力量。这样,即使他们走后,那些困难群体也能持续地得到救助。由于长年坚持民间公益,郭保刚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多次参加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妇联、红十字会的活动,还应邀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公益演讲。
这些年来,郭保刚从一名民间志愿者,到具备专业水平的公益行动者,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慈善领域的肯定。郭保刚先后被推选为驻马店市总工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驻马店市蛟龙水上义务搜救队党支部书记、河南省艾滋病防治项目专家组成员,被评选为驻马店市第一届道德模范,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等,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荣誉和肯定,我很开心。这样我就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能为更多的困难群体雪中送炭。”郭保刚说:“走到现在,我最骄傲的是,很多孩子在我的持续帮助下,考上大学,参加工作,成立家庭。虽然长期坚持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