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1日
向着教育强市目标奋楫笃行
——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黄育南
  统筹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扩容提升、特殊教育升级、教师队伍提质、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七大攻坚行动”;规划投资161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9所;全市城镇超大班额和小学大班额全部消除,消除大班额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财政性教育支出连年递增,从2021年的96.6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1.11亿元……
  “教育是发展之基、民生之基,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全市上下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关切事出发,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项目谋划建设,系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市委书记鲍常勇坚定地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项目抓起,从民生关切做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着力以高品质教育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向着教育强市的目标奋楫笃行。
  强基固本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看着崭新、大气、漂亮的教学楼、体育场和综合楼,我们心里满是感激与兴奋。孩子在里面学习,我们非常安心。”9月3日,在市第六小学校门口,学生家长张颖兴奋地说。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投资拉动、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保持教育项目建设的“速度”和“热度”,全市涌动着奋楫争先的激情与活力。
  2022年3月,市政府印发《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提质升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规划到2026年,全市新建、改扩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609所,预计新增学位31.92万个,总投资超过161亿元。
  2022年,全市完成153个教育项目建设任务,新增学位10.34万个;2023年,完成156个教育项目建设任务,新增学位11.46万个;2024年,完成新建、改扩建80个教育项目任务,新增学位5.23万个。通过3年的教育项目建设,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近400所,新增学位27万余个。通过对教育项目建设的不断投入,基础教育办学容量不断扩大,城镇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小学大班额占比从9.53%降至0,初中大班额占比从16.02%降至0.21%,普通高中大班额占比从66.87%降至2.57%,大班额消除工作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实施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100%、96.39%,提前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
  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市所采取的举措不止于此。在改善公办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的基础上,2024年新批准设立驻马店市第五高级中学、驻马店市城南高级中学、驻马店实验高级中学3所民办普通高中,并实现首届招生,为市中心城区增加普通高中学位1800个,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达11所。
  提质扩优 让学生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的功能室,还有合唱、书法、足球、剪纸、围棋、曲艺、乐器、布艺等社团活动……
  走进建成投入使用的驻马店实验小学北校区,教室里、操场上,孩子们专注上课的神情、奔跑的身影,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目前,我们拥有四个校区,互为一体,通过集团内优质共享课程资源库和课程共享机制,带动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在此开启美好未来。”驻马店实验小学校长常东亮说。
  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剂良方”。我市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为抓手,以“核心校+新校”和“核心校+弱校”模式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升义务教育扩优提质发展效能。至目前,全市组建63个教育集团,覆盖学校262所。其中,驻马店实验小学、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市实验中学、市四中、市十中、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6个教育集团被认定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集团化办学改革先行区。全市先后开工建设18所乡镇寄宿制小学,改善24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多来,“减”与“增”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课堂到作业,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到社会,从考试再到课后延时服务,我市一项项科学前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新举措,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务实作为,让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越发深入人心。
  我市建立17家成员单位参与的“双减”工作协调工作机制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由321所压减到27所,压减率为92%,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双减”政策实施以后,通过“立标准、定程序、严监管”,规范有序推进非学科培训机构核准工作,体育、科学、艺术等非学科培训方兴未艾,天真的笑容又回到了孩子们的脸上。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择班”难题,维护每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市委、市政府聚焦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改革。2024年秋季学期,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按照“全员覆盖、全过程公开、全方位监督”的原则,对入学新生实行阳光分班,涉及初中一年级学生16964人、小学一年级学生14081人,有效遏制了“择校热”“择班热”现象。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整体联动,加快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培育省级特色高中45所,建设涵盖15个学科的122个省级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学科。遴选28所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对口帮扶32所薄弱县中,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孩子。
  以校园餐、学平险为小切口,扎实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学平险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市2505个学校、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出“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特教提升”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模式,8000多名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了康复教育及学前融合教育……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正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优化结构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5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新设专科层次高等学校备案名单,由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举办和管理、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驻马店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赫然在目。9月7日,驻马店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设置后首批1200名新生迎来开学季。
  这是我市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标志,是驻马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举措。
  肩负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驻马店被省委赋予“国际农都”新的战略定位,并被纳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六高六化”方向和打造“四区四中心”目标,这些都需要高质量人才支撑。要实现我市农业产业的升级迭代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助力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调结构、优布局、建园区、促融合,以实施新一轮职业院校“双高”和“双优”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科研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人力、智力资源。
  我市规划总投资75亿元职教园区,规划占地8.8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50.8亿元,入驻7所职业学校,入园师生5万多人。全部建成后的职教园区可容纳师生及居民近20万人,兼具教育、文化、研发、商务、宜居五大功能,成为驻马店市城市新区的重要板块。目前,全市有9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企业达14家,培育省、市级职教名师117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963名。中职对口升学工作全省领先,2024年我市中职对口升学本科进线742人,全省占比高达28.43%;其中正阳职业中专本科进线593人,占全省本科计划的22.72%,较2023年翻一番,且包揽了建筑、汽修、烹饪、电子4个专业的全省第一名。
  我市还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齐抓,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0407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3593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748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4177人次,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师赋能 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师德立,则教育兴;师德兴,则教育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引路人”,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3年3月31日,市第二初级中学报告厅座无虚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该校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在这里聆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作报告。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张玉滚用朴实的语言动情讲述了自己扎根深山21载,如默默燃烧的红烛,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上进的道路,用坚守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出彩的人生。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先后开展了“天中最美教师”“天中名师”评选活动,打造天中教师品牌,评选认定市级师德先进个人240名、“天中最美教师”30名、“天中名师”60名,全市2818名教师成为省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名师名校长引领,依托“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名师、优秀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教师编制8000多个,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渠道,补充新教师9817人,有效缓解生师比不足矛盾。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统筹“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项目。近4年来,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500人次、中小学教师7.5万人次,努力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一补两贴”足额发放,班主任津贴、地方教龄津贴全面普及。扎实推进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完成新建、改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8000套,为1.6万名特岗、支教、偏远农村教师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市还积极探索“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融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建设、赛事训练、艺术展演等多元育人场域,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桌延伸到自然,打造行走的、有风景的社会课堂,让学生站在更多更优质的赛场和舞台最中央……
  脚踏实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我市正在坚定不移促公平、提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