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铁成 赵心田
东汉时期,在瀙水(今汝河)接纳练水汇入后形成的洄浀之处,建起了一座道观——悬瓠观。当时瀙水通行木船,东西古道夏路经过此处,这里是水陆码头,居住的人口日益增多,商业日渐发达,悬瓠观附近逐渐形成一个集镇。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上蔡县治所迁到悬瓠观,城池就被称为悬瓠城。
东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设在上蔡的东晋汝南郡治迁到悬瓠城,此后这里一直是州、郡、府、县治所在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中载:“……汝水又东,迳悬瓠城北。……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悬瓠城就在汝河的环抱中,城墙高耸,河水环绕,易守难攻。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说:“悬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带颍、洛。”
经历了西晋灭亡、北方五胡十六国混乱之后,中国出现南北朝对峙局面,主角是北方的北魏政权与南方的刘宋政权。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的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个在军事、政治方面极有天赋的人。他在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即位,素有远大抱负。北魏在他治下统一了整个北方,并且试图一统天下。
宋是东晋南渡后改元的南朝第一个朝代,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名将刘裕所建,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刘宋。
刘裕作为开国皇帝,统一了中国南方,并收复山东、淮北、河南、关中等地。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革新政治,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遂有了长达30年的“元嘉之治”。刘义隆并不甘心偏安南方,在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五月提出北伐,以图收复中原。
南北两个王朝都在图谋对方。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拓跋焘决定先下手。当年二月初三,他在梁川(今河南商丘)境内大规模围猎,做军事准备。
北魏军队首先出动,宋文帝刘义隆便想好了方针对策——保存实力,待机反攻。他给淮、泗前线的各部将领下令:“如果北魏军兵少,就各自坚守;如果兵多,就带上老百姓,一起退到淮南的寿阳。”
拓跋焘亲自率领骑兵部队南侵,宋国边境线上的情报搜集工作极为不力,前线各城发现北魏军时,双方距离已经相当近了,刘宋驻南顿(今河南项城西)、颖川(今河南禹州)两地的太守收到情报后,立即弃城撤退。
北魏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杀到了悬瓠城下。刘宋驻守在悬瓠城的将领,是代理汝南太守的参军陈宪。魏军还未入境时,他从寿阳被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派到这里,当时的悬瓠城池比较小,周长2515米,夯土筑成。
陈宪仓促之间来到悬瓠,整座城中只有不到一千人的军队。由于时间紧迫,他没想撤退,也没害怕,整顿军备,修葺防御,准备与北魏大军血战到底。
拓跋焘的大军很快就将悬瓠城团团围住,当时的北魏军,在拓跋焘的率领下,平定柔然、灭夏朝赫连氏族,再灭北燕、北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河南北尽为北魏所有。拓跋焘认为攻克悬瓠是易如反掌之事,一百攻一,怎么着也是胜利。
悬瓠城的攻防战,却完全出乎拓跋焘的意料,刘宋守军非但没有逃跑,而且斗志昂扬、奋勇防守,陈宪率领军民拼死守城。他们用滚木礌石及刀枪箭矢大量杀伤攻城的北魏军,使这座小城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北魏军如潮水般登上云梯攀爬城墙,城头上滚木礌石雨点般砸下,云梯上的北魏军非死即伤,还没有爬上云梯的忙不迭地向后逃去,如此局面反复出现,而城池依然牢牢掌握在刘宋军手中。
十万大军居然不能一举攻克不满一千官兵驻守的悬瓠城,岂不要贻笑于天下吗?拓跋焘怒不可遏,命令大军日夜攻城,务必要拔掉这颗硬钉子。
北魏军建造了许多高高的楼车,弓弩手站在楼车上,向悬瓠城中发射羽箭,城中矢如雨下,军民们到井里打水,都得身背门板行走。
北魏军制作了许多虾蟆车,用来填塞城外的堑壕,让士兵直接冲到城下。
北魏军捣毁周围的佛寺,将铜制佛像熔化为大铜钩,装在冲车上甩出去,将城墙的砖石勾住,然后用冲车拖曳回来,准备把城墙拖倒。
陈宪见情况危急,动员军民在城墙内又筑起一道城墙,墙外再加上一层木栅栏,加强防御。
北魏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南面的城墙扯倒一个大缺口,看到里面还有一层城墙,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再也没有信心继续这么破城了。
拓跋焘实在气得不行,指挥大军拼命攻城,城墙下的尸体越堆越高,几乎跟城墙一般齐了。拓跋焘命令骑兵踩着地上堆积如山的死尸冲击城头。
陈宪身先士卒,拿起武器冲上去死命砍杀,士兵无不拼死杀敌,站在城头猛击企图登城的北魏军,刘宋军占了防守之利,将登上城头的北魏军全部打下去。
陈宪战气更加充沛,刘宋军战士无不以一当百,前后杀伤北魏军官兵1万多人,尸体漂浮在汝水上,几乎堵塞了河流,北魏军浪潮般的攻击被击退。
42天过去了,悬瓠城固若金汤,依然屹立在北魏军的层层包围中。
悬瓠城对于守军来说生死攸关,对于攻势不止的对手而言,只是一座可有可无的城池。拓跋焘的战略方针不明确,十万大军被陈宪的近千名官兵拖在淮西,损失过万。刘宋军将士越战越勇,北魏军官兵却越来越沮丧。
刘宋派出两路救兵,彭城刺史武陵王刘骏出动骑兵,向西南远程突袭汝阳,在今平舆县西郭楼街道,杀掉守营的北魏军3000多人,焚毁粮草辎重,解救一大批被虏的百姓。不过北魏拓跋仁很快就探清楚这一路刘宋军后继不足,就回师反击,将刘宋军打得大乱,得了不少马匹和武器。
刘宋另一路援军从寿阳出发,由安蛮司马刘康祖与宁朔将军臧质出兵救援悬瓠城。拓跋焘派军迎战,在新蔡与刘宋军接战失利。双方又在平舆南草港会战,北魏将领乞地真被刘宋军斩杀。
刘宋援军即将到达,而北魏军的粮草却日益减少,城池又久攻不下,军队士气衰退,北魏主拓跋焘思虑再三,决定撤军北归,在焚毁攻城武器后,向北撤退返回大同城。
这一仗,北魏军损失了1万多人,守城的刘宋军也阵亡了一大半。
悬瓠守城主将陈宪,这个在史籍中出现很少的人物,其实是少有的名将。他看到汹汹而来的强敌,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坚守,心中抱定了必死决心,为了保卫国家的城池和百姓的生命奋起反抗,这样一位既有坚定信念又有指挥艺术的将领,在军民的衷心支持下,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难得的奇迹。
宋魏悬瓠之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是淝水之战后南北双方的一次重要战争。此后,一心不忘北伐的刘宋向北进军,打到黄河沿岸。随后,魏军反攻,南下攻克项城、悬瓠城等城池,又一直打到长江北岸,但因损失过半,已失去再战的力量,只得撤兵北归。
艰苦卓绝、伤亡惨重的悬瓠城之战,将北魏雄主拓跋焘统一全国的壮志消磨掉了,宋文帝刘义隆也在3年后去世,南北朝的双方对峙成为现实,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城头变幻大王旗,360多年后,在这座古城下又发生了震撼全国的雪夜奇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