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石志勇 张 斌
这是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
从昆仑山、秦岭到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从黄河、长江到雅鲁藏布江……涵盖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西部地区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却也面临着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加快治理、加大保护,绿色发展不断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拓展、绿色产业蓬勃向上,汇聚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磅礴力量。
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治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曾经有人试图将这里变成“私家花园”,各式各样的违建别墅如一块块疮疤,蚕食着秦岭山脚的绿色。
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一场秦岭生态保护的战役拉开帷幕,千余栋违建别墅被拆除,改建成市民公园、复耕成高标准农田;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的措施不断落实落细;羚牛、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被红外相机拍下……
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拆除至今已有六年,再访秦岭北麓沿线,“绿”动与生机随处可感。沿着秦岭脚下的环山路一路前行,供市民休憩的驿站、品类丰富的采摘园区点缀其间。行至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一场乡村音乐节正在山脚下上演,豪迈的秦腔与雄浑的交响乐碰撞,别具一格。
随着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生态人文经济带在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沿山铺开,“到秦岭去”已然成为很多西安市民周末休闲的“刚需”。
不惟秦岭。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生态治理的攻坚战——
甘肃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助力当地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2023年度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结果均为“优秀”;
“高原明珠”云南滇池,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恢复生态湿地、整治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如今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再现;
宁夏贺兰山,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等,如今湛蓝的天空、奔跑的岩羊注解着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卓越成效。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目光移至青藏高原东北部,蜿蜒的黄河静静流过若尔盖草原。由于黄河改道及冻土退化等原因,当地黄河沿线草原曾一度面临生态危机。
2014年,四川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达120.46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9.9%,当地村民放牧路过都要用头巾裹紧面部。
随着“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的修复治理模式持续实施,当地水土流失蔓延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能力不断提高,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一棵棵挺立的高原红柳,用发达的根系将沙土紧紧攥住;一群群坚韧不拔的治沙卫士,用“抓铁有痕”的毅力持续为草原复绿。
绿水青山间,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瞬间,注解着西部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治的不懈探索。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西部生态修复治理的举措愈发科学。广大西部地区蹚出的一条条治理修复之路,也启迪着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生态高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西部地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一个个生态保护奇迹。
青藏高原,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从这里奔向大海。这里是“中华水塔”,也是生态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清晨,尼玛县罗布玉杰管护站站长格桑伦珠带着干粮、脚踩油门,骑着摩托车就出发了。
“一天下来巡护的范围有200多公里,途中我们会记录野生动物的数目和种类。”格桑伦珠说,“羌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发自内心地开心。”
目前,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
晚风拂过黄河源地区,望着眼前扎陵湖泛起的点点星光,37岁的生态管护员德却加陷入回忆……
德却加的家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
丰裕的水草滋养着草原儿女,但过度放牧也带来过生态危机。曾经,“鼠掘沙进”,家园不再,守着源头没水喝……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牧民不得不搬迁到数百公里外的果洛州玛沁县。
德却加回忆说,虽然住在城里,但老乡们依然心系草原,“那里是我们的家乡,是牧民的根”。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启动,这让包括德却加在内的牧民们得以用“家乡守护人”的身份回到三江源。“在黄河源,黑颈鹤什么时候最多?哪里的草场最脆弱?没人比我们这些牧民更清楚。”
如今,有超过1.7万名和德却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分布在三江源头的角角落落。2021年10月,包括三江源在内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最新统计显示,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在99%以上,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保护举措更加周全、保护成效不断显现。
“金城”兰州,黄河穿城而过。通过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加强黄河干、支流入河排口的排查、监测、溯源,一幅显山、露水、透绿的城河相融新画卷引来游客不断。
多彩贵州,“四山八水”勾勒出黔山秀水的生态轮廓,当地共设置超过2.2万名河湖长,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制”,汩汩碧水正成为滋润贵州、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让科尔沁沙地加速披绿。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陕北黄土高原,在建的西延高铁施工正酣,一个个高高架起的巨型桥墩向远处延伸。
“真的没有想到,真的很难得!”连连感慨的湖北人徐学显是中铁十一局集团西延高铁制梁场党支部书记,“跟想象中截然不同,陕北人民能把黄土高原变成满眼苍翠,这也在提醒我们施工者要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绿色。”
“筑路是在为百姓筑幸福,护绿也是为百姓护幸福。”徐学显说。
加快绿色转型 构筑更美丽家园
沿着西部走得越远,越能深刻感受到: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正在成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车行祁连山下,进入甘肃省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一行红色标语映入眼帘:绿色环保是不可碰触的底线。
深刻体悟来自深刻教训。2017年初,公司铁合金生产烟气未经环保设施处理直排被曝光,企业负责人被刑事拘留。事后,公司投资逾千万元开展环保改造。改造后,污染物排放低于标准限值,环保技术工艺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为了更好地响应环保政策,这家企业还于去年8月建成了烟气余热节能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公司经理刘建平说,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行业环保不达标企业被强制关停,高纯硅铁市场价格上扬,公司抓住了这次机遇,过去两年企业工业总产值远超改造前。
从曾经的黑烟滚滚到如今的绿色“双赢”,刘建平感慨:“只有绿色,才能发展!”
一家企业的“绿色之变”,也印证着朴素的哲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动力愈发澎湃。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推动“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如今,环山文旅康养产业、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缙云山周边的群众吃上了可口的“生态饭”。
四川宜宾,嘉陵江畔,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告别“化工围江、污染绕城”的困境,宜宾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秀丽景色,多项经济指标不降反增。
新疆阿勒泰,随着《我的阿勒泰》热播,阿勒泰的秀美景致被越来越多人看见,蕴藏在山川大河中的松弛治愈感引来游客量激增。
在广西,2023年举办的首届世界林木业大会上,绿色环保产业链招商项目到位资金1129亿元,新签项目347个,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生态“含绿量”正助力提升当地发展“含金量”。
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胜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西部正愈发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色之路越走越宽,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西部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已成为西部产业的新名片。
在陕西,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年均160%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年产量居全国前列;在四川,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初见雏形,“锂电之都”的未来轮廓愈加清晰;在宁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装机突破3600万千瓦,新能源人均装机达到5千瓦……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西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西部,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西安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