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红色圣地“小延安”药材产业谱新篇
  本报记者 张新义
  近年来,确山县竹沟镇立足当地实际,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底蕴厚重、活力迸发的竹沟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国家级卫生乡镇”“河南省首批美丽小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地理气候条件优 药材种植历史久
  竹沟镇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为各种药材生长提供了绝佳土壤和气候条件。竹沟镇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座、坑塘坝452座,能有效保障中药材田地灌溉。
  1985年~1987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在河南省入药典的730多种中药材中,竹沟镇拥有499种,约占70%,被医学界称为中药材资源库。
  受仲景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竹沟镇即是当时重要的药材供应集散地,确山、泌阳、遂平等县药商云集于此。
  目前,竹沟镇引种栽培的中药材有:夏枯草、半枝莲、徐长卿、桔梗、射干、半夏等。大宗药材艾、败酱草、蒲公英、野菊花、丹参、板蓝根、金银花、皂角、杜仲在竹沟镇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其中,“确山夏枯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培育扶持力度大 产业发展形势好
  竹沟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对中药材种植统筹布局、科学谋划、精心培育、大力扶持,目前已成为国家级优质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
  该镇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点7个,组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从事中药材加工贩运人员超过0.5万人。积极搭建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电商平台,促进中药材通过电商网上销售,帮助网上销售门店开通绿色通道,让线上销售畅通无阻。
  该镇致力于中药材品质提升,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建设,涌现“确山夏枯草”“竹沟蒲公英”“坤源鹅不食”等名优农产品,远销广东、四川、江苏、云南、贵州、安徽等地。
  竹沟镇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体制创新等方式,将社会资本、人才、技术、土地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让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休闲、物流、运输、仓储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迭代升级提质效 扬帆起航再出发
  竹沟镇党委、镇政府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出台竹沟镇中草药种植奖励办法,全力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该镇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大户。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公司+种植大户+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类资源、多方主体、多个层次的最佳配置和有效组合。
  该镇常年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能手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种植标准;持续增加中药材全程机械化操作示范面积,对半枝莲、金丝皇菊、艾草等进行品牌认证;在王岗村规划建设中药饮片厂,建设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站,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