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2日
精研“心”术 点亮新希望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 捷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每一种心血管疾病都需要患者跟死神生死博弈。“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0%的努力。”这是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承诺。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为“十四五”首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了驻马店市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我市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抢救、诊疗工作。
  加强学科建设 专病专治实现精细化
  该院心血管内科有四个病区:心血管内一科、心血管内二科、心血管内三科和心血管病重症医学科(CCU),设置床位163张;有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9人;有护理人员9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35人。
  创新惠民生 勇攀“心”高峰
  医疗技术水平,是学科发展最有说服力的标准。近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并驾齐驱,引进并成功开展多项“高精尖”技术,有力推动了科室向更高专业水平迈进。
  2023年,心血管内一科完成医院首例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开启了“无线起搏时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一次释放成功,参数正常,手术耗时30分钟,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症下药,精准施策。2021年,心血管内二科开展分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术(AVS),它可以达到直接、准确地测定左、右肾上腺分泌醛固酮、皮质醇、肾素等激素水平,通过检测有无醛固酮分泌优势侧,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及选择药物治疗。
  2017年,心血管内三科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颤射频消融术以其高效、微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心衰及脑卒中发生率的特点,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8年,心血管病重症医学科(CCU)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目前,科室每年约开展150例IABP,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的机会。
  九县一区救治圈 构建救心“联盟网”
  为推进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建设,构建心血管疾病“防救治康”的全程管理体系,该院心血管内科在医院的支持下,分阶段、分步骤创建“四大中心”,即国家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和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搭建快速、高效的救治体系,逐步形成覆盖九县一区的救治圈,持续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8年4月,市中心医院成立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开辟一条“绿色”生命通道。次年,该院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成为驻马店市第一家标准版的胸痛中心。而后,该院启动胸痛中心“全市模式”,与14家县级医院、195家卫生院建立一体化的胸痛急救网络,通过全市胸痛急救网络全域覆盖,打通胸痛救治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平均DTW时间(患者从医院大门到梗死血管开通时间)为42.16分钟,最短为8分钟,胸痛中心质量控制均居全国前20强。目前,胸痛中心共救治胸痛患者2万余人。
  2020年11月,该院通过中国房颤中心认证。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展房颤早期筛查、卒中精准预防、节律规范治疗、房颤综合管理等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由房颤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致残率、死亡率。
  2021年,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和中国心衰中心也先后通过验收,加强了对心衰患者、高血压患者的全程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心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中国心衰中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清晰的运行流程,使得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目前,心血管内科通过多学科合作,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工作流程;成立心血管专科联盟,为全市医护人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医联体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各县及市级医院建立联系,实现患者闭环管理,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通过培训、对口帮扶、适宜技术推广、远程会诊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下级医院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