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扫码看全文

  新华社记者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同正在黄河岸边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亲切交流。
  总书记站在桥上,凝望着滚滚黄河水,神色凝重。
  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母亲河的“健康”问题。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那次考察后不到一个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在那里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肩负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36岁的牧民更尕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更尕的家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更尕也成为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我们用相机、笔记本记录家乡野生动物、草地情况的变化。平时遇到伤害野生动物等案件,生态管护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更尕说。
  今年6月,在青海考察期间,听闻当地致力于“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贡献。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的含沙量陡增。
  因地制宜、对症开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路千折百转,黄河在此处汇入茫茫渤海。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制度规划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保护母亲河擘画长远蓝图;黄河保护法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明确具体发力方向……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切实举措落地见效——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等系列行动;实施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补上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金秋时节,天气渐凉。甘肃兰州的摄影爱好者刘延治等待着与大天鹅一年一度的“约定”——近年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都有二三十只大天鹅飞来在三河口天鹅滩越冬。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三河口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汇流之处。近年来,当地综合施策使黄河水质稳定提升,也让大天鹅有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鸟儿的选择,正是黄河流域生态逐渐向好的见证。
  近年来,黄河水质更好了,2023年黄河干流全线已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黄河两岸更绿了,流域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野生动物更多了,雪豹、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3种。
  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上下,正在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多淤、多决、多徙”。千百年来,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祈盼。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知黄河治理之难,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据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