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新义 通讯员 刘军领
2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个红色文旅结合风景名胜区,6个夏枯草、红薯、中药材、玫瑰花等大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4个最美乡村……近年来,一个个如明珠般“镶嵌”在确山县1000多公里长的城乡主干交通网上,在乡村建设的征途中熠熠生辉。
从打通、治美城乡交通环境入手,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后劲。确山县以“四美公路”建设为依托,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产业+文旅”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一条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珍珠链”。
路通带百通。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确山县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公路通达率100%,构建了城乡相连、镇镇相通、村村相接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助推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全域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交通支撑,实现道路与产业互动互促。
路美带和美。致力打造舒适整洁的“幸福路”,确山县累计投入10.9亿元高标准修建农村道路1200多公里,通村入组工程实现全覆盖,完成路旁绿化3万亩,县、乡、村、组道路“一路一色、一路一景”,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窗口。高标准整治路域,培育“高颜值”,沿路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活动,重点实施过村路段排水治理、净化美化亮化,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实现交通沿线环境提升、整齐有序的整治目标。
路兴带业兴。因地制宜打造“三条路”,盘活农村地区资源,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打造“产业路”,结合县内平原、丘陵、山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鼓励群众在道路沿线发展香菇、西瓜、红薯、夏枯草等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采摘农业;着力打造“旅游路”,结合特殊的地理环境,沿路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带,重点打造竹沟环湖路、常庄沿河路、乐山景观路、稻田公园路、乐中民宿路等精品旅游道路,探索“交通+文化+旅游”模式。同时,打造“资源路”,建设全长100多公里、辐射5个镇的“平原环线”;全长约80公里、辐射4个镇的“丘陵环线”;全长120多公里、辐射4个镇的“山区环线”。将农村道路与特色资源串联起来,建立覆盖全镇物流网络,发展电商物流、快递企业200多家,使农产品进城、城乡交流更加便捷,真正打通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便捷通道。
路通则民心畅、路通则产业兴。目前,在确山县1000多公里长的城乡主干交通网上,交通网络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11.2万亩,年产值6.7亿元,食用菌种植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亿元;域内有小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144家,年产值约6亿元;景观路上的休闲民宿已投入运营近40家,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留庄稻田公园发展乡村旅游和有机稻米生产,带动辐射周边近10个行政村。积极探索“环境+产业+文旅+增收”模式,确山县正通过路域带动,努力走出一条集基础建设、特色产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通顺和畅、三产融合、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