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丹 通讯员 滕敬豪
灯笼产业、番茄种植基地、秸秆回收与加工站点、农资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餐馆等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居错落有致,白墙彩绘相映成趣,各式庭院种满果蔬……初秋的正阳县熊寨镇王楼村,呈现一幅幅蒸蒸日上的田园振兴图。
脱贫攻坚红旗村、产业兴旺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五星”支部……昔日的王楼村不显山、不露水,如今,一跃成为人人羡慕的“明星村”“榜样村”。王楼村何以精彩嬗变、华丽转身?近日,记者走进王楼村,在与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驻该村第一书记刘闯的交流中寻找答案。
四区规划,铺好王楼村科学发展“胜利路”。该村“两委”会同驻村工作队科学制定办公区、生活区、工业区、农业区发展蓝图。在办公区,打造党建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卫生室、文化室等,细化规章制度,组织党团活动;在生活区,对道路、坑塘河沟、房屋等进行整治,加大道路修建、路灯安装、植树造林、广场新建、房屋改造等工作力度,倾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新家园;在工业区,引进公司、企业入驻王楼村,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链;在农业区,争取高标准农田整治、机井打造、良种繁育等项目,培育和孵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因人制宜,唱好“枫桥经验”和谐幸福曲。该村加强基层赋能,推动矛盾源头化解,探索建立以王楼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指挥中枢、各村民组为网格点的治理体系,建立解纷站点12个,为全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服务。成立纠纷调解中心,通过提前沟通、分析研判,掌握纠纷成诉风险,做好应对预判,确保纠纷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通过法治宣传、群众议事,挑选和培养一批宣传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乡村巡回调解场所。
与时俱进,搭好“引进来、走出去”平台。在驻村工作队引导和帮助下,该村坚持“引进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问、组织座谈会等渠道,广泛收集经营主体合理反馈,确保每一条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加大助企惠企政策宣传力度,为经营主体制订帮扶方案,致力打造创新环境优、创业成本低、服务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营商环境。坚持“走出去”,鼓励和支持“创业达人”到外地开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规模化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产品销售、产品收购等活动,拓宽沟通交流渠道,为其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选才育人,广开门路使用好乡土人才。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帮带机制,该村着力激发“领头羊”队伍的工作热情,支持村干部在家乡进行特色创业活动,促其尽快融入王楼村产业链,进一步拓宽村干部发展途径。加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强化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乡村振兴领航能力。持续丰富教育培训方式,依托远程教育平台、专家服务团、各级培训机构等资源,采取“大学+基地”“理论+实操”等培训模式,搭建乡土人才能力展示平台,让乡土人才谈经验、亮成绩、展本领。强化科技赋能乡村引领作用,选拔和培育农技推广员、政策宣传员等深入乡村,为农民提供农技指导、帮扶和政策宣讲服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建立和完善由退休老人、在家乡贤等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深化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和谐乡村。